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今天早上(讲一件小事)……这件事让我感到(讲自己最初的感受)……中午朋友给我讲了个故事(其他的事冲击了我的想法)……我才认识到自己(讲自己认识的改变)……回想起曾经(选一个例子佐证)……原来(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构还是有模有样,用一根时间线牵起来,再加一点插叙,道理和案例并举,起承转合都有。他有他的优点,顺应了人的思维惯性,让人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然而,这样的结构有他的弊端,那就是太泛了。
我大学室友沉迷于毛片,每次回宿舍他都在鉴黄,直到有一天,我进门,听见一个嗲嗲的女声“感谢,胖子哥哥送的火箭。”
“胖子,怎么今天不看片了?”
“腻了,我发现那些片剧情都一样,开场一段激情的音乐,女优扭一扭,出来一个猥琐男,开始脱衣服……”
“得叻,你这都总结出一套。”
再有诱惑的东西看久了也会厌倦,千篇一律肯定也让人想点叉叉。
更何况好的结构肯定不是唯一的。
今天这篇干货,它绝不是一把刀子,架在你脖子上,威胁你“你一定要按这个结构写,不然我要了你的小命。”

(敲!黑!板!)
主题:你的大纲从何而来
纲目:1.如何学习别人的结构2.大纲列法3.好的结构都有哪些特点
素材:微电影《调音师》(时长:13分,豆瓣评分:9.2)
1 .如何学习别人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3个问题:①学习谁的结构?②如何拆解?③如何运用?
①学习谁的结构?
我一直认定艺术是融会贯通的,哪些是艺术呢?
电影、音乐、绘本、插花、美食……
无名草根艺术家格理说:世间所有的能够让感官享受的事物,都可以称谓艺术。
找到好的电影、音乐……分析他们的结构,映射每一个在写作中充当的角色,从而得到一套好结构。
那么好的电影、音乐……中的好要怎么去定义呢?
好的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感情上认同的,即正好你要,恰巧他有,这种好的定义全在个人的感觉;另一种是普遍认同的好,就体现在高评分,高推荐上。
我们写文章,就算是在朋友圈放上“屌长”的一小段,都不是拿给自己看的,都是给别人欣赏的。
所以在我们学习结构的时候,我更倾向大家以第二种好为标准,去搜集,并进行学习。
作为一个例子,我选择了一部微电影《调音师》为大家讲解。
②如何拆解?
拆解的前提是理解,面对一部电影,首先你得告诉自己,“老子今天不是嫖客,老子今天是偷师的妓。”
然后你可以有两种方式,“空格按不停”和“回放有点勤”。
所谓“空格按不停”即是在你观看的过程中,不断的暂停记录,暂停记录。
所谓“回放有点勤”即是看完全篇后,进行回忆并记录,然后选择几个记忆模糊的点回看。
我个人喜欢“空格按不停”,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或是两种方法一起用。
在拆解电影时,我们需要关注电影情节的起和转,以及电影中人物的变化,进行记录,这里主要讲文章结构的学习,故在此将人物变化省略。
关注起和转:
所有的电影从情节上讲都可以是回答式的,即是抛出一个问题,解答他,再抛出一个问题解答他,慢慢的让人去认知一个道理。抛出问题我把它称之“起”,解答问题称“转”。
不仅是情节上,好的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它的转,它体现在不同表达方式的交叉使用,不会给你一种看臭长电视剧的感觉。在拆解电影时,表现手法的变化也要做记录。
剧情的转是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写什么内容,表现形式的转是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换个表述方式。
好,现在大家找到微电影《调音师》,我们慢慢来做记录。(“【】”内为表现形式)
(00:00-00:38)【通过内心独白描述场景】抛出两个问题“沙发上的这个人是谁?”“我后面的人又是谁?”阐述一个事实“我是个很少在公众演奏的钢琴师”。
(00:38-01:35)【通过独白讲述故事】提出并解决1个问题“我怎么成为调音师”。被视为天才,参加比赛紧张,失败,孤僻,挺过来,成了调音师。
(01:35-03:23)【通过对话讲起因】用男主和经纪人会谈的形式推进故事发展,提出并解决1个问题“为什么做盲人调音师”。
主要由男主讲的一个故事“皇帝杀建筑师的妻子。”最后抛出一个男主信奉结论:人们往往觉得失去一些东西就会让人变得敏感。我成了盲人,别人认为我的耳朵会更好使。
(03:23-05:05)【蒙太奇+对话场景】进一步阐释盲人调音师的好处。分别列举了:小费多,人友善,提防少,愉快多,还能知道他们的秘密(过去式)。
(05:05-06:20)【对话场景+蒙太奇】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即享受了免单(现在式)。
(06:20-09:00)【对话动作场景】解答问题“沙发上的这个人是谁?” “我后面的人又是谁?”
(09:00-结束)【内心独白】用了个开放式结尾“她不能在我弹琴的时候杀我。”
现在我们已经把电影拆解出来,但只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简单总结它的剧情结构和表达结构。
显然这部电影是“总分总”结构。
总起:【独白】拋两个问题“沙发上的这个人是谁?”“我后面的人又是谁?” 阐述一个事实“我是个很少在公众演奏的钢琴师”。
分:【独白+对话+用对话讲故事】我怎么会成为调音师—为什么要做盲人调音师—做盲人调音师的好处
结尾:【对话+独白】解释了沙发上的人,和背后的人。并用“她不能在我弹琴的时候杀我。” 将整个故事升华并留有悬念。
③如何运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记叙文:
我的妈妈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她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邻居吵架。
读大学的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但我周末也不常回家,我不愿看到妈妈和别人争吵的嘴脸,那让我很羞愧。
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卤味店,每次经过我都垂涎,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吃。那是个周末,我和室友准备去吃一份卤味。
刚出校门几百米,就看见围了一群人,我们好奇,靠了过去,还没走近,就听见了我妈的声音。
“什么我长没长眼睛,我看你是不懂法律,你这是机动车,我是自行车,撞了就是你的责任。”
“可,可,可是你闯的红灯啊!”司机明显已经没有底气。
……
“走吧,莉莉,没什么好看的。”我并不想让室友知道,我有一个这么没素质的妈妈。
然而莉莉没有要走的意思。
这时,围观的群众有人站出来替司机说话:“哪有这种法律,就看不惯你这种碰瓷的。”
也有人说:“大妈,你就算了吧,人也没受伤,我看你的自行车也没 坏。”
司机似乎也不想再耗下去,说道:“阿姨,我看你不像碰瓷的,我当时也是比较冲动,要不我带你去医院看看,没有没有问题。”
还是司机的声音:“阿,阿姨,你别哭啊……”
是的,我妈她哭了,用她那穿了大半辈子的花袄子不断的擦着眼泪。我心一紧,那么要强的妈妈居然在这么多人面前哭了。
“妈,你这是怎么了。”我忍不住,从人群中挤进去。
我妈看到我,眼泪更是控制不住,“女儿,我,我给你带了你最喜欢吃的卤味,可是……”
我这才看见路边打翻的饭盒,卤水还冒着热气。
这样的文章,只是为了讲述事情,读者只是看了一个小故事,可能刚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难以产生共鸣,更不提引发思考。
旧壶装新酒,我们来试一试利用开始总结的框架,重新构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要排除一个观念:我写的东西都必须实事求是。
拜托!这不是让你写检讨写工作报告,好的故事必定是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
根据上面的“日记”我们可以拉出一个简单的脉络:
妈妈的特点是蛮不讲理,因为这个特点,我对她产生了矛盾误会,认为妈妈又在外面丢人现眼,最后恍然大悟,妈妈的蛮不讲理原来是为了我。
现在往框架中填。
总起:【以我的视角描写】拋两个问题“和妈妈争吵的人是谁?”“他们谈论的又是谁?”阐述一个现状,我误以为妈妈又蛮不讲理了。
分:【妈妈的故事】妈妈何时变得蛮不讲理—【简述一个故事】为什么要蛮不讲理—【概括的语句】蛮不讲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结尾:【以我的视角描写】解释和妈妈争吵的人,他们谈论的人。并用“原来她的蛮不讲理都是为了我和整个家” 将整个故事升华。
2 .大纲列法
可以发现,上面的大纲虽然可以支撑起一篇文章,但创造性还不够强。
接下来我们要给这篇文章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方法很简单——“出选择题”
“和妈妈争吵的人是谁?”
A.爸爸
B.邻居
C.路人
“他们因为什么事争吵?”
A.因为家里突然没电
B.因为隔壁屋太吵闹
C.一场小车祸的责任
“怎么体现妈妈的蛮不讲理?”
A.本来是自己乱用电器,却怪罪父亲不会修电路
B.自己每天唱京剧,还责备邻居孩子练琴
C.违反交通却说是别人的责任
妈妈何时变得蛮不讲理?
A.读书的时候,我被冤枉为小偷,只有妈妈相信我。
B.妈妈遇到骗子,差点把我拐走。
一个别人的故事阐述为什么要蛮不讲理。
A.指鹿为马的人让人害怕
B.孟母三迁
蛮不讲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A.和周围人的疏远
B.同时也显得清净
C.很多闲话但没人敢拿家里半点利益……
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A.妈妈赶着给我做想吃的菜。
B.妈妈听我抱怨说隔壁太吵影响到我休息。
C.妈妈赶着来见我。
在选择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①事件的相关性
②事件的一致性
③事件的新鲜度
相关性:你所讲故事案例都必须为主题服务的,我们尽量选择更贴切主题的事件。
一致性:部分故事前后相扣,有一定逻辑关系,在选择时要确保逻辑的正确。
新鲜度:没见过的,很正常情况不一致的,才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确保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
经过一番选择,再用恰当的过度语段,就可以形成一篇更吸引人的文章。由于篇幅受限,这里就不写范文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3 .好的结构都有哪些特点
有的人会说,我平时也不列大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最后出来的文章也有模有样啊。
英语的完型填空都做过吧。有的人靠语感,边念边填很快就能选择下来,正确率还挺高。
写文章也有语感,相当于行文的灵感,这种灵感从何而来,自然是日常的阅读积累。
当我们的积累量不够时,拆解学习别人的结构框架,不失一种临阵磨枪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一时的,要真正创作出独特而有灵魂的作品,还是需要学会拟定自己的结构。
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也还在摸索。通过拆解优秀作品,大概总结出三条优秀文章结构的特点。
①牵着读者走
②讲述清楚容易接受
③变化丰富避免审美疲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写作的过程是孤独的,但创作者永远不会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