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我的散文飘香瓜田
《文化苦旅》参与了我的精神构建

《文化苦旅》参与了我的精神构建

作者: 关玲 | 来源:发表于2023-08-06 04:0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几天又开始读《文化苦旅》了,为的是寻找当初那份醇厚的滋养。也想重新走一遍这曾经参与了我精神构建的旅途。

捧起《文化苦旅》,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余秋雨先生,而是我的一个同学,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还是读高中时,书是借来读的。

借给我书的人是我的后桌儿,一个纯正的本地人,却有着一张异域风情的眉眼的美丽女孩子。不仅外貌,她的嗓音也很不本地。在我听来,她唱的《Yesterday Once More》和原唱一模一样。

我之所以用美丽,而不是用漂亮来形容她,是因为我认为美丽指的是内外兼修的美,她的美就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的内涵。

她的美单从她读的书就可见一斑。中外名著都是她的读物,她也爱散文,她爱读《文化苦旅》。就在一个课间,我不经意地发现,她正在读这本书。

当时,我是住宿生,经济紧张,一点钱仅仅够生活费,还经常生病,要打点滴,所以并没有额外的钱去买书。

我犹豫再三,向她开了口,问她能不能读完后借给我读,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这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她平时就是一个爽快大方的人。我之所以犹豫,只不过是出于那不值钱的自尊罢了。

至此,我依然很感激她,因为她借给我的书。我不仅在作文里常常会用到余秋雨先生的笔墨和典例,更从那时起,在我的精神境界里开始孕育着富饶的土地。

在书里,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看到了更广袤的物质的,文化的,精神的世界,不再拘泥于眼前的小天地,不再纠缠于经历过苦痛而形成的狭隘的小心思。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上海文明里的上海人,上海人的精明和他们精明背后的逻辑。一句“关侬啥事体?”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边界意识,他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切,也不去指摘他人的一切。

书中单独写人的不多,写的更多的是有着人文历史的山水和作者的感悟。而他的感悟仿佛就像一盏神灯,让我既能看清他笔下的山水,又能透过山水看到那里的历史文化和文人风骨。

这本书中最能引起我共鸣感的是《藏书忧》中写的关于被别人借书的事。

我的书并不多,只有两个小书柜,上高中时我的书更少,只寥寥几本。

余秋雨先生的藏书之多非我能比拟,他尚且

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的书少,且买之不易,我更觉珍惜。平时同学借了,我是不担忧的,因为在青少年心中,讲信誉是极其重要的做人准则。我也会向别人借的,比如《文化苦旅》我就是借来读的。

我最怕的就是我在学校寄宿上学时,而我的书放在家里,且又被村人借去。为什么怕呢,主要是怕他们把书借了去,还回时,书已经接近粉身碎骨了。所以,叮嘱家人不要把我的书向外借。

可是,偏偏是怕什么来什么,且比我怕的更惨。因为有一本被借走的书不是“粉身碎骨”,而是尸骨无存了。

一次寒假回家,发现我放在家里的几本名著已经破碎不堪,更可气的是还少了一本《聊斋志异》。

我急忙问家人书的去向,家人说了那借书的人。论亲戚,借书人还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他一声叔。那个人,在我们那个小地方颇算得上是文化人了,还有一些艺术天分,爱画花草和蝴蝶。在孩童时的我的心里,对他是有着颇高的敬仰的。

可是,在我上门索书时,他那高雅的形象一下就跌到了地底。他说,书又被别人借走了。我问是谁,他却说忘记了。我心里明白,他就是不想还给我,他就是书籍的强盗。

一个村子就那么一些人,能够识字读书的更是寥寥无几,更何况我那本书还是文言版本的,又有几个人能看懂呢。

这本书我已经读完了,有喜欢的篇章也已经读了几遍。可是,我还是打心底里怨恨上了那个人,自此,再碰面,我不再喊他叔,能避过就避过。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有人说,身外之物,何必顶真?但这些书曾经参加了我的精神构建,失落了它们,我精神领域的一些角落就推动了参证。既有约约绰绰的印象,又空虚飘浮得无可凭依,让人好不烦闷。不是个中人很难知道: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

是呀,我们读书的时候,往往会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角色或是某一句话深深地打动,并将之印在心底,内化于心,成为了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所以,我对借书不还的人深恶痛绝。我也没有余秋雨先生的胸怀,可以在别人把借自己的书当成他的书的时候,还能一笑了之,不耽误继续情谊。

读书,对思想的启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个人对周遭的世界有感觉,却没有参悟的懵懵懂懂的时候。有思想有内涵又有格局的书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就是醍醐灌顶的作用啊。

比如我,就是在那样的情境下,先是读了刘墉先生的《萤窗小语》,那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励志又活泼的同伴,让人向前行走却又不觉得孤独。

之后有幸又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而这些文字就像是一个走过千年万年的智者,引领着我徜徉在那亘古永存的,却又在时时流动的,文化的精神的长河里。被清洗、被浸润、被滋养,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多地参与了我的精神构建。

这些思想在我的心里渗透,滋养我的心田,这些于单一苍白的,又近乎原始的我的心田来说,就是一场又一场甘霖。使土壤湿润、流动、肥沃,填补了曾经干枯的裂缝。

好的作品,不在于华丽词藻的堆砌,而在于平时的语言所表达出的人和物的精彩,和凝练的思想。好的作品,初读总会给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后又觉得回味悠长,再读时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升华出新的意境。

《文化苦旅》无疑就是这样的好作品。经年后,还能想起到当初阅读这本书时如饥似渴的感受、对文中那些山水的神往、对作者文笔和精神境界的膜拜和敬仰。

相关文章

  • 《文化苦旅》的精神“折磨”

    《文化苦旅》的精神“折磨” 读完《文化苦旅》,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很长时间了,没有一本书如此震撼过我的心灵。想想余...

  • 文化苦旅:其实乐在其中

    说是“苦旅”,我看先生乐在其中。 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的最大感受了。 自从学过《道士塔》,《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就是可...

  • 有文化的人

    读17年版本的《文化苦旅》,似乎很陌生,可《文化苦旅》我也读过几回。可能才疏学浅,不甚了了吧。翻出家里的《文化苦旅...

  • 一月书单

    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难以忘却的精神旅行

    许多年前,在课本里读过一篇叫《信客》的文章,虽说情节普通,但是文字背后似乎总是透着一股深沉的思考和慨叹,读完之后...

  • 敬秋雨先生和他的《文化苦旅》

    我把余秋雨先生大作《文化苦旅》阅读完了,他在书中说,文化苦旅苦的不是游历记述的过程,而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秋雨先生...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深感其文化底蕴深厚,见...

  • 精神苦旅

    我为什么要用这个做题目?是不是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关?也许我内心是有那么一点儿东施效颦的意思,但对我来...

  • 读《文化苦旅》—敦煌篇

    读完《文化苦旅》,我陷入了沉思。 《文化苦旅》这苦究竟苦在何处?曾看到过这样一种见解:苦的是这趟旅程...

  • 我和《文化苦旅》

    第一次听到《文化苦旅》,心底下是不愿意看的,以为又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于是,那本书躺在书架上多年,竟然无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参与了我的精神构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mb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