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0124/5185a5f2af906461.jpg)
第22到第25条建议,都是关于教育叙事,也都提到了李镇西老师。
李镇西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里程碑,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学习他的学习方式。
用吴老师的话说,李老师是写教育生活的高手。
李老师自己的专业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写这样的文章有价值,有意义。
吴老师也总结了李老师教育叙事的规律,有这么以下四点:
选题最关键,把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清楚,从一件联想到一类,提出几个为什么和自己的思考,事件中的冲突拿自己开刀,粉丝自己承担的责任,以及改进的思路。
山东的王维审老师,也是写教育叙事的高手,因此而出版的教育专著也是大受欢迎。
~~
李镇西老师也好,王维审老师也好,他们书写出来的教育叙事,都能够直面自己,剖析自己,是教师中的一种教学勇气,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
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气和这样的智慧,才使得他们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专业的领域上成长了一层又一层。
对于教育形式的写作,吴老师是这样说的:教师不只是在教学生,也是在进行人生境界的修炼提升。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课堂上也好,在课外生活中也好,和学生的相处,就是一种彼此成全,彼此助长的过程。
作为老师,能够观察捕捉到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一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
吴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到了一个老师的问题意识,呈现出来的案例,令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
对待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感知力。
什么是感知力?
就是一种综合能力,一种集中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视野和见识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感知力,对于问题的出现,会有新的观察和思考,会有多方位的角度进行审视,质疑,然后进行修改。
有了这样的感知力,对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一种审视的意味儿,一股寻找别样出路的劲儿来。
~~
这让我想起了党玲芬老师,想起了她引领的团队。
总是带着老师们研究报刊上的文章,见报文章的构思,技巧,谋篇的方式,并得出一定的结论,拿来指引自己的文章,并得以在报刊上发表。
我以为这样的一种举措,就是在提升感知力。
我想起来我自己,平时写文章,总是信马由缰,比较随性,没有过布局谋篇的安排,也没有想着投稿去。
可是,总会有一些篇章会被编辑看中,然后指出哪些地方不足,并要求我做出修改,一直到可以发表的地步。
我想,这也是一种感知力的提升方式,也是一种感知力的提升途径。
~~
吴老师提到了“研究素养”的词语,并且说经过训练,锻炼,教育叙事会逐渐成为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也会紧跟着向研究型教师迈进一步。
当下的环境,需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也不是一潭死水的教育,它需要不断变化的生成,在生成中,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变化。
有专家论证过,说教育叙事研究最适合中小学教师,关键是有素材,有研究意识。
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就必须要有“研究素养”的训练和积淀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