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112(先进)|短命的颜回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06:58 被阅读8次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这是孔子与季康子的一段对话。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弟子中有谁好学,孔子回答是颜渊好学,不过短命早逝,他死后就没有好学的人了。

        孔子所说的好学,与现在的好学是有差别的,是指对儒家思想的信奉、热爱和真诚实践。这个标准非常之高,是完全高尚而纯粹的,不含丝毫的私心杂念。因此在孔子看来,世界上真正好学的人太少了。虽然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在他眼里,能无愧于“好学”二字者,唯颜回一人而已。子贡、子路、曾参、有子、子夏等人,虽学识渊博,并被后世高度推崇,但还没有达到“好学”之境。

        孔子之所以说好学者只有颜回一人,并不是说其他弟子或其他人不喜欢学习,而是说他们缺乏像颜回那样成为圣人的自觉意识。他人的学习,或为了生活得好,或为了谋取官职,或为了博取名声,只有颜回,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成为人类的导师。孔子本人是有这个自觉的,他认为自己弟子虽多,但与他志同道合的唯有颜回。这便是他在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对颜回倍加赞扬的真正原因所在。

        孔子迫切渴望自己的弟子中能有这样的人出现。但是,这样的人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才有可能出一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孔子是幸运的,颜回恰是其选;他又是不幸的,颜回比他更早地离开了人世。提及颜回,孔子总是唏嘘不已,一般人只是认为,这是因为二人师徒情深,哪里知道,孔子心中有着更为深刻的悲情与遗憾。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这段话初看起来,好象孔子有点不近情理,其实是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礼先于情,凡事要与礼合才可以与情合。孔子与颜渊虽为师生却情同父子,他不同意把自己车子卖掉来为颜渊买外棺,不是舍不得车,而是因为礼制规定,大夫出门必须用车,而且礼以俭为宜。故孔子虽然对颜渊之早逝很悲恸,却始终不忘礼,不肯丧失原则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的感情比常人更为诚挚,此段抒发了孔子对自己得意门生颜渊的挚爱和痛惜之情。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最能领会孔子之道,并能身体力行。孔子在心中将他视为道统的继承人,没想到颜回却早他而去,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之何?因此痛彻心扉,发出如此之叹息:天亡我!天亡我!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弟子颜回死了,孔子忍不住伤心地放声大哭。其他徒弟看到老师哭得伤心,觉得于礼不合,便提醒孔子不要过于悲痛。孔子回答,说我哭得太悲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丧葬以哀悼心诚为本,颜渊家贫,丧葬应该量力而行,厚葬违背了礼的节俭之意。颜渊生前清贫朴素,一直循礼而行,死后厚葬,亦违背其本心。孔子一直主张以礼办事,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礼制分得很清楚。他反对任何越礼的行为,坚决维护礼的神圣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112(先进)|短命的颜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pa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