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984039/2616671405418351.png)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始言一理就是,他把《中庸》整個一篇作了一個梗概的說法。《中庸》一共三十三章,第一章是總綱,第二到十一章都是說的一個理,圍繞中庸來講,中庸就是更高的道,道理。從十二章到第二十章,在各種遇到的事物中,通過事物中的中庸之道讓我們進一步體會,所以說中散為萬事,就像你們體會不到中庸到底什麼意思,我用炒菜的辦法,舉現實的很多例子讓你體會到,子思子之意,中散為萬事,也是讓你從具體的事理中來把握中庸之道,從十二章到二十章是散為萬事。從二十一章到三十二章,又復合為一理。最後一章是對這一篇概括性提要性的總結。到後邊我講的時候,我會提醒大家,提醒大家的意思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在整個謀篇方面有所體會,有利於對《中庸》這一個思想、心法的理解和體會。而這個中,始為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又歸為一理,這種謀篇的方式,和我們做人做事都是一理的。你們同學這個年齡段,學習,思辨萬事萬物的義理,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聖人遇到的各種事,在事中說的話,通過這些思辨這個理,這就是入自己的德,這就是始為一理。學了之後幹什麼?不是要做書呆子的,學了之後要去做事,在事中體會所學的,去踐履所學的,這就散為萬事,而最終到一定年齡之後,以前學的,中間做的,自己的感受就更高。在做的時候,散為萬事的時候,可能跟以前學的心有不相應,知道這樣幹我就這樣幹,與自己的心不一定相應,因為我們德性的層次,如果按照這樣的學習思路,一生都是一個長進的過程,到年齡大的時候,你所做的事和你原來學的理,整個就貫通了,貫通之後,萬事萬物的理都歸於你心中體會的那一個道理。所以到這個時候,到老的時候,如果心中有放不下,對後世有放不下 ,可以給後人留下幾篇文章,那個時候事理在自己心中都比較精純了。
而現代研究都是什麼樣的方式?你看看,越是年輕可以寫出發表的文章,這才是大才,所知的很有限的。儒家是在實踐中學而時習的,在習的過程中我們的德性才能提高。我們中國文化為什麼尊重老人?一生過來,經的事也多,體會的理也深,所以年輕人有問題如果沒有體會到,不懂的時候向老人請教,你不要看他沒有多大學問,我們識別不清的事你問問老人,他能跟你說得頭頭是道。
文以載道,形成《中庸》這一文章,所載的道,他寫的謀篇上也依然能夠體現道。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德性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像到孔子那個程度“從心所欲不踰矩”,他行起事來自然合道。像子思這個程度,儘管不能達到孔子,但是他寫這篇文章,這文章的謀篇,他知道也應當合乎道,這中間的意味體會進去,就像孔子說的“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上說的那一句話,言行語默,一切就是一個眼色,也是對子弟的教化,初始做大司寇,行國家的禮的時候,端著贄,端著國書,以什麼樣的方式,這些都是教化。你看鄉黨篇記孔子的行為,沒有語言,他遇到什麼樣的事,怎麼行的,有很多講《論語》的鄉黨篇他不講,都是他的行為,他體會不到裏邊的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