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更亲密?身体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和死亡哪一个更有损害?所以过分的在乎名利一定会耗费很多的代价;过多的聚集财富一定会损失到很重的程度。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招致祸患。这样才可以长长久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如今这个争名逐利的社会中,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名与利的巨大诱惑却又很难使他们对其淡然处之。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对于如此棘手的问题,《道德经》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
对于“名”与“利”,老子又是怎样看的呢?本章开篇,三个问句的提出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死亡,哪一个更有害?如果单纯回答这三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生命比名利重要。然而,我们的言行真的一致么?在面临“名与身”“身与货”的抉择中,我们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了吗?乾隆六下江南,立岸观江上之舟。问同行高僧,江上舟之几何?高僧曰,二也。一为名,一为利。不错,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将对名利的追逐作为了毕生的终极目标。为名而生,为利而死。着实将生命全权托付给了它们,甘愿俯首称臣,任其驱使。生命,实乃自然中最为珍贵之存在。

老子之所以用生命与名利相比较,无非是想告诉世人,在与真正珍贵的东西相比起来,名利着实一文不值。很多人自称淡泊名利,但这种淡泊仅是口头上的淡泊。潜意识中,他们还是极为在意的。也许这表现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极为敏感;亦或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所谓荣誉志在必得。如此的表里不一,实则比承认自己为名利之奴的人过活的更加辛苦。诚然,人非圣贤,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对于名和利没有一丝的向往。关键即在于这向往的程度。若能够凭借自己的修为将名利之欲压制到最低的水准,便是值得称赞的成功之处。
而从我们熟悉的辩证法来看,过度的争名逐利也必然是要招致恶果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地爱惜名誉,必然要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积累财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从阴阳转换的角度想,物极必反,凡事的发展都要讲求一个度。珍爱名誉固然无可非议,但过度为之则只是为自己徒增烦恼了。试想,如果人们为了众多极为琐碎之事是否对自己的名声产生丝毫的影响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话,那么生命度过的该会有多么的虚无啊。

同样,过度的财富积累亦是没有好处的。积累财富本来能带给我们幸福感、安全感。但对财富的过分积累和追求则会令人们产生焦虑感和危机感。逐渐地,我们变得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财富未失去之前,终日怕其失去;在财富已失去后,又因曾经拥有之物一去不返而痛苦不已。究其原因,就是过了“度”。过了“度”,事物就会由好的方面向坏的方面转化,继而招致祸患,徒增烦恼。
所以,《道德经》最后给出的答案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屈辱,知道停止才不会招致危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知足、知止体现的正是把握事物转化之间的那个“度”。聪明的人永远都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智慧的人永远都不会违抗天命的规律。知足常乐,知止常乐。驾驭的是命运,得到的是潇洒自在的快意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