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的天气温润又常带着点淡淡的湿气,正如南通这座城市,长江的淼淼烟岚和黄海瑰丽的日出中日渐丰盈和繁荣。这数十年随着“追江赶海到南通”的潮流正给这个“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近代第一城”汇入新的经济发展体!
客居苏城十余载,每每夜间隔江凝望,江北的点点灯火似欲横穿岚岚一江春水,船只悠长的汽笛声声不息,月华映着灯光伴着潮湿的江风一起来扣响我的门扉,杳渺不明却又清晰无比,日日缱绻似是唤我归!此时,家乡的油菜花开如海,麦地绿波荡漾,翠浪起伏,麦穗应是灌浆了。闲时看同学的微信朋友圈,一碗碧翠甜香的“冷蒸”瞬间勾起我这个游子归家的迫切。
似乎刚吃过母亲做的杨柳烧饼,小几上的蓝花碗里正浅水养着一捧香喷喷的木香花,院子里的一颗泡桐树挂满了粉紫的小喇叭一般的花苞,银杏翡翠般的扇叶莹碧晶亮,细雨落在井沿,洇洇泛起青色的涟漪。远处水杉树软绿的羽叶间,两只野鹦鹉啾啾啁啁地欢腾着,外婆说,今朝晚上吃“冷冷”吧!冷蒸,或称冷饤(冷糽),南通人幕春餐盘里的一抹清雅之味,外婆总喜欢亲切的称之为“冷冷”。元麦饱满的青穗采摘下来,除去麦芒麦壳,用家里炒菜的铁锅慢慢文火慢炒,再堆上石磨磨成冷蒸。青碧色的冷蒸炒熟磨出之后,麦香浓郁,形似春之幼蚕,或可唤做麦蚕,又有“冷糽搓成金缕丝”之说,一篮冷蒸还未装盘,已让人口舌生津,恨不得手抓一团先大快朵颐!外婆自是不许我们的小脏手去抢竹匾里的冷蒸,用白底蓝花的瓷碗装好,配一碟白糖,这才许我们洗了小手先吃着。另外的冷蒸捏成小团压成饼,热锅菜籽油,青翠的冷蒸饼煎得两面金黄,撒点盐,人在屋外也能闻得热腾腾的清香扑鼻。我们一边吃着蘸白糖糯甜的冷蒸,一边忍不住又央着外婆快把油煎冷蒸饼端到桌上来,一个个馋嘴的小模样常常惹得外婆乐呵呵地笑着又假装嫌弃我们没规矩。现在想来,除了冷蒸,什么新韭玉米饼,茄子饼,藕饼,荞麦饼,花生米烧饼,薄荷米饼,江米粽子,芋头马蹄丸子,红薯糯米丸子,豆沙包子,春卷,汤圆......又有什么是外婆不拿手的呢!
通城临江沿海,鱼虾河蟹各种贝类丰富肥硕。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各种应季果蔬一茬接一茬的不断供。除了麦子、水稻之类的主要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玉米、荞麦、大豆、土豆、芋头、红薯等杂粮几乎所有的农户家家都会在院后地头,河边水渠的空地见缝插针地按时顺季地种上,只为在每一个季节那一口时令鲜香。
鱼米之乡自古富庶,农家也都殷实,但却没有一家农户不栽菜种粮。用我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农村人哪有买粮吃的道理,自给自足才有底气走得更远更好!
即便父辈们年纪大了,也还是把自家的几亩地侍弄得周正肥沃!每每我从家乡奔向远方,汽车的后备箱里是满满一车厢的鲜绿和甜香!真正的空车而归,满载而去!清明前的螺蛳肉或是河蚬子炒第一茬的嫩韭菜拌在一碗手擀汤面里,真正是能鲜掉眉毛。河蚌肉烧金花菜,春笋咸肉腌笃鲜,榆钱饭,槐花饼,香椿芽炒鸡蛋,青团,赤豆蜜枣粽,鲜藕肉糜饼,菱角炒毛豆籽,盐水河虾,茭白炒肉丝,蟹黄汤包……江淮人家,一季有一季的新鲜,一月有一月的甜美!
或许正是如此简单却又季季不同的时令之古朴雅致的生活之味同山川江海,与日月之华彼此相依又彼此滋养。天长日久,人也灵秀,城也繁华!
“卖冷蒸嘞,甜甜糯糯,灵的嘞……”
“木香花,啊要呀,香喷喷的木香花......”
巷子深处,卖花的阿婆和卖冷蒸的阿爹悠长绵软的声音渐渐往长街去了,臂弯里的小竹篮莹莹一汪新翠,耀花了人的眼,眨一眨,眼角有一滴晶莹的泪。
这是人到中年,梦里才有的乡音,久久回响着,一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春天的烟雨还绵缠在新开的桔花上,池塘的蒲草新秀,鸢尾婷婷似紫蝶的翅,转眼仿若已在初夏。似乎只是外婆转身从灶头端来一盘甜糯的冷蒸,就老了,一头银发,步履蹒跚,只有身上靛蓝斜襟的短褂,蓝印花布的围裙依然柔软整洁,厨房里那些日日独享外婆巧慧娴雅的菜蔬依旧鲜亮甜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