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诸子百家
《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九章

《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九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6-10-31 00:02 被阅读491次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圣人是没有自己的私心的,把百姓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善良的人我对他友善,不善良的人我也对他友善。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诚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诚信的人我也相信他。这样就可以得到信任。圣人治理天下,要宽和包容,为了天下把自己的心变得混沌。百姓都关注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圣人都把他们当作孩子一样看待。

    “圣人”这个词,在东方古代的哲学范畴内并不陌生。圣人,是先贤们构造出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存在。它给予人们一个修身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求索。那么,在老子眼中,圣人又是怎样的呢?“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常心,“常”解为常态、普通、固定。圣人没有固定的心思,(他)以百姓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而何谓“平常、固定”的心思呢?即私心。

    大千世界,人们所具有的,大多是私心。不要认为这样的结论作的太过武断。细细想来,生活中能做到一生时时刻刻以他人为先,毫无私心的人又有几何呢?归根结底,绝大多数人的心,本质上还是“向私”的。之所以把圣人称之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存在,就是因为圣人能够做到一生毫无私心。能以一种博爱的胸怀去面对天下百姓。这不得不说是“德”的至高境界。

    在给出了圣人的理想化概述后,老子又对“概述”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阐释。“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两句话教给我们的,实则是至善和至信的概念。以善报善易,以善报恶却难。试问在实际生活中,若是他人做了哪怕一丁点对你“恶”的事,有多少人不是想着各种手腕来以牙还牙呢?以德报怨。

    言之易,行则难。这需要的是极高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善良还是不善良的人,圣人都会以善心去对待他。原因即在于,善与不善之人在圣人眼中是没有分别的。不善的人亦可通过善之心使其感化。与人为善,与所有人为善,与天地为善。消除心中的一切偏见,抱怨,这就是至善的概念。

    同样,以信报信易,以信报诈难。在如今这样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人们相当缺乏的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缺失的根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丧失。几乎每个小孩子都会得到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训诫。为何与不认识的人连话都讲不得?因为在父母的眼中,陌生人大多甚至全部是不可信任,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的。在无法对自己的判断作出正确的检测之前,索性就采取一种保险性的措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任何陌生人讲话。这种安全意识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这样去对待他人的话,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呢。

    至信,就是以自己足够之信任去换取他人之信任。“不信者吾亦信之”正是现代社会重建信任秩序的重要启示所在。若有朝一日真能回归到桃源般淳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只有单纯的信任,那么该是多么快意的事情啊。

    综上所述种种,圣人的品质可提炼为二字:宽容。宽容需要的是一颗博爱之心。“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此乃圣人在天下之情状。当然,众生非皆圣人,自然不能要求人人心系天下。只要能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多考虑他人的感受,便也是极好的了。

    有了宽容、博爱之心,圣人的眼光自然比常人看的更为久远。“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普通人所专注的仅仅是以自己的所闻所见和感性认识来判断周围的人和事物。圣人之所以“皆孩之”无疑意在说明百姓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圣人阅人看事,往往都是从长远的眼光进行理性的思考。也许从这个角度看,不善不信者仅为耳目之不善不信。换言之,在圣人的眼中,这根本就不称之为不善不信。故而,善与不善亦善之;信与不信亦信之。

    圣人之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感化万物,亦可教化万民。后世吾辈,但求沐德万千光辉之一缕,则福虽未至,祸已远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九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wu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