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没脾气的人做朋友
文|6组小洁
知乎上关于“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有许多,其中一条回答得到了8644人赞同。
网友海猫君回答:
在同事中,从不发脾气,也不和其他人发生矛盾。今天帮人改个PPT,明天写下文案,总能尽力满足对方需求,即使有时牺牲自己利益。
微信聊天,没有秒回就心存愧疚,每次都仔细斟酌自己的用词和表情,对话框的文字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我总能敏锐觉察别人需求,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请求,即使无礼或过分的,都会无条件满足对方。
当被别人夸奖时,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反驳他们。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就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是我的人生信条。虽然觉得这样很累很痛苦,但始终难以做出改变。
讨好型人格的真正问题,还不是把自己搞的很累,你之后只要稍有拒绝或排斥,就会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满和非议。
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烦心事,总是有人对你说:要克制,要忍耐。可是在我看来,没脾气的人最可怕!只有会发脾气的人,才好相处!
百事的首席执行官Indra Nooyi说,乔布斯曾花了两个小时给她上了一节管理课,其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如何将自己脾气发泄出来。乔布斯认为,如果你非常不喜欢别人做的事情,把脾气发出来,让他们知道你的感觉。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缺乏同情心,脾气暴躁,但不妨碍无数人才趋之若鹜?简单回答是:活着并不是为了忍辱负重,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你还信奉于“你要学会忍耐,因为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那么不妨看看《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作者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心理学老师武志红,他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所谓的坏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告诉我们愤怒的背后是什么?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如何有效表达愤怒。
愤怒的背后是什么?
什么是愤怒:
愤怒,不仅仅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而如今也存在于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项的极度反感。
愤怒的背后是渴望被尊重的自我,压抑有多深,攻击性就有多强。
一天,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与好友高更讨论艺术创作问题,高更高傲的训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他将一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脑袋,梵高也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惊恐地离开了他。加之生活所迫,梵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进了疯人院。在病中,他依然创作不休。最终,梵高借口打乌鸦借了手枪,到田野边靠在一棵树干上,将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胸膛,停止了呼吸。
抑郁症常源自两个原因:一是重大的丧失;二是压抑的愤怒。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失去都会导致悲伤,重大的失去,如亲人离世或失恋等,会导致重大的悲伤。本来,失去发生时的第一时间所产生的悲伤与泪水,是有治疗效果的,只要悲伤能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然而,我们的头脑认为,悲伤是太痛苦的情绪,于是会压抑悲伤,导致悲伤不能流动,最后卡在心里,卡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抑郁。
作者在本书中写到:我们惧怕愤怒,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而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她撰写的《取悦症》一书中,揭示了3类老好人症状,深陷其中的人,大都过得不快乐。
认知型“好人”
这一类型的老好人,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觉得自己一定要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习惯型“好人”
这类人的不拒绝、取悦已经成为习惯,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一旦不这样做,自己都会受不了。
情感逃避型“好人”
这类型的人因为习惯性地逃避了自己难以应付的情感,所以也没有机会去学习怎样有效地处理冲突,或者怎样恰当地应对愤怒。
明知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自己不想承诺的,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拒绝,让自己身心俱疲。
心理学发现,人与人交往,适当的暴露自己内心想法,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关系,如果在和他人交流中,什么都不说,只是一味的沉默与隐忍,往往不能让别人了解你,所以没有人可以走入你的内心世界,与你同甘共苦。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拒绝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采访:
如果我说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请,比如您的邀请,都扔进一个大大的废纸篓的话,我希望您不要认为我太自以为是或者过于粗鲁。根据我的经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帮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于上帝让你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有研究发现,坏脾气总跟聪明人纠缠在一起。因为坏脾气能在短时间里思维活跃、快速的产生创意的想法。
在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标配着一副坏脾气:比如牛顿,翻脸比翻书快,总是跟人吹胡子瞪眼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很容易发火,向仆人扔东西。
在商业世界,坏脾气的名人一抓一大把。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也是“暴君式”老板,他发脾气是口不择言,能把人骂哭;向慈善机构捐款280亿美元,比尔盖茨也以脾气暴躁而闻名。
在娱乐界就更多了,英国演员休·格兰特经常因为喜怒无常,在工作中不好相处而著称;连大家公认好脾气的导演李安,也说自己在片场里是“横着走的”。
一直以来,坏脾气成了一种需要控制的负面情绪。事实上,科学家越来越深切意识到,坏脾气和愤怒情绪并没有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反而是压抑坏脾气让心脏病的病发率提高了3倍。
相反,坏脾气可能对很多社交技能都有好处,比如提高语言技能、提高记忆力、更具说服力等等。
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会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智慧,和他们做朋友你不会觉得有距离感,即使你们可能吵过架,但是每一次吵架都能让你们更加了解彼此。
如何有效表达愤怒
愤怒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但如何有效表达愤怒,却是个难题。参考本书的观点,简单提出四点建议:
找到愤怒的源头
几年前,黑龙江一女子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变态残忍的虐猫视频,据说是因为和老公感情不和。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
美国勒纳博士在《愤怒之舞》介绍了六个问题帮助我们厘清思路:
“哪些情况下我容易愤怒?”
“此时此刻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我想争取的是什么?”
“哪些人应该对哪些事情负责?”
“什么是我特别想改变的?”
“我愿意做什么,而哪些我绝对不愿意做?”
请给自己一些时间,停下来,和内在小孩对话,修复被压抑的愤怒;尝试着问问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这会帮助你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疗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并接受人生悲剧。
学会拒绝
安徽18岁男孩高考后,走出考场双膝跪地,对母亲说道,“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引发热议,打动众多网友。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不要满足孩子的一些无厘头的要求,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不拒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明白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冲突是有利的,而且建设性的冲突对人际关系是健康、有益的。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懂得拒绝别人,我们就无法了解内心真实的自己,也无法让他人认识我们自己,当然就会没有多少朋友,如果我们想要改善这个现象,最根本的就是学会做真实自己,而不是完全好脾气,没有自己性格的人。
学会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虽然表达愤怒看似会造成一时的紧张气氛,但却是正面化解情绪和冲突。
不过,注重沟通技巧能让对方听进我们的话,用大吵大闹或眼泪哀求的方式宣泄愤怒,可能带来一时平静,但会模糊和转移沟通的重点。
在处理挫折时,把挫折控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之中,而不要把挫折扩大,甚至延伸,也就是说如果事件A让你受伤,那么就在世界A的范围内处理自己的伤,而不要因为不想面对世界A,弄出来一个事件B,让事件B成为治疗事件A的工具。
我们希望沟通能迅速而快乐地解决,然而现实是,主张自我往往需要时间,并且得一次一小步。一下子试着改变太多,或许会引起对方过激的反应;而逐步升级主张,既能给对方适应改变的时间,也能给我们留有余地,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只有感受到了痛苦,才能选择去改变。而这种改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愤怒的力量。不要害怕这种痛苦,也不要担心这种愤怒,而是要学会将愤怒化为力量的手段。
所以,下次在朋友难过的时候,别再跟她说:“高兴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试着倾听,或是借她一肩膀,哭个痛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