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论语》宪问第9节。孔老夫子又用一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解了"克、伐、怨、欲"中的怨。
上一节讲不伐,伐为什么会列入负面清单?伐有什么危害?不管做得好不好,自我夸赞一番,有什么不对?
说轻了,伐会影响合作;说重了,伐还会引起后续的利益不公,会引发一个"怨"字。当然引发怨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因为不公。
公平不是平均、不是同一。公平会由一系列的前因后果评定而出;公平还会因个人立场、角度、认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定。所以公平是相对的。所以对于要让一个邦国民众心中无"怨",实在是个技术活。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有人问子产。孔子说:“他是一个仁慈的人。”子产仁慈爱民,但仁慈不一定就能带来公平,不能使民众无"怨"。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估计子西治政与子产相反,以严治政,结果仍是摆脱不了民众的"怨"字,所以孔老夫子也只能他呀他呀地评价了。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夺取了齐国大夫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土地,使伯氏吃粗饭,却终生没有怨言。”
让一个人从富贵到粗茶淡饭,还毫无怨言,这就是水平。所以孔老夫子都表扬管仲,是个人才啊!
那如何去学习掌握让人无怨的治政能力,如何做才能让人无怨?答案很简单:克己复礼,君臣克己、民众复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