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専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出自於《老子》
↑這又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於《金剛般若波罗蜜經》←↑又上一個台階了。
↑道理是這様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下》附录二《论儒不必与殷民族有关》一文中,↓也提到了:
“我也以为儒字有柔弱之义。”(←出自同上)
↑這個“儒”是不是“柔”,←我認為,←↑如果罢“儒”之義等同于‘柔’←之義的話,
↑如果這麼説的話,←↑我認為和“真正的儒之義”是很相近的。
↑因為↑這個‘柔’字很巧妙,←↑我想這個结构和意義不是“巧合”。
上‘矛’下‘木’為柔。
↑這不分“简繁体”。
上‘矛’下‘木’為柔;←木在五行中主仁;←“矛”←代表极端、尖锐(极)的意思。
↑换句話説:“仁之极”為“柔”。
↑這是由下往上解释,←因為《周易》的《象》是“由下往上”解释……
↑譬如説:“初九”、“六二”……←↑→↓等等、等等。
但,↑也可以説:“极仁”為“柔”。
↑↓這是由上往下解释,←↑因為《周易》的《彖》←偶尔是這様(←既:自上而下)。
↑當然,↑↓《彖》←→也有可能是由下往上;而《象》也可能是由上往下(非爻辞)……
↑而有時《象》和《彖》的解释方向是一致的……
↑总之,漢字中上下结构的字,(我個人)理解起來,←总是會朝着《周易》的《象》和《彖》←→去着想。
↑道理是這様的。
↑我認為“柔”←就是:“仁之极”的意思。
木(五行中)主仁;矛乃极。
↑仁之极為:柔。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
↑道理是這様的。
↑而,“柔”还能和“和”組詞,←→既:柔和。
↑而“和”←又是《論語》當中开篇所强调的;
↑既:“有子曰:‘礼之用,和為贵。’”(←出自于《論語·学而1.12》)
《中庸》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謂之中;发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出自於《礼記·中庸》)
↑“和”←是《論語》當中,有子所强调的。
柔和、中和、中庸,←實際上,←其背后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説:←其背后所代表的道理约同。
↑大致是一様的。
漢字是↑這様。
↑按照《中庸》的説法,←↑既:“喜怒哀乐之未发,謂之中”(←出自於《礼記·中庸》),
↑愤怒,←為什麼不发;
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出自於《孟子·尽心上》)
↑我不发,←↑是因為我在:“强恕”(←出自,同上)。
↑《孟子》説:↑這是‘近仁’的。
↑→也既是説:“中”≈‘仁’。
↑而,照我的説法:“仁之极為柔”←之説,
↑‘中’几乎等同于‘柔’。
(柔)就是:不要看什么都不顺眼;←→柔~
柔和≈(←既:约等于)中和。
中庸≈(←既:约等于)柔庸。
(柔庸)←就是:差不多就得了。
↑就是↑這個意思。
不要看什么都不顺眼,喜怒哀乐统统都要发出去……
↑那様就太刚了。
剛、柔,“你不對”、“你錯了”、“你這様不好”……等等、等等,
↑這様‘发出去’,相對容易。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师。”(←出自於《孟子·离娄上》)
“你不對”、“他不對”,“他這様,他那样……”
↑“喜怒哀乐”↑发出去,←這就不叫:↑“中”。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謂之中。”(←出自於《礼記·中庸》)
↑不发、强恕(←‘强恕’←出自於《孟子·尽心上》),這就叫:“中”、←這就叫:“仁”,
↑(不发、强恕)這就叫:柔。
“故柔胜剛”(←出自于《老子》)。
“剛”,←是什麼呢?
“纠正”别人,“教育”他人,怒吼、呐喊、对抗……
↑這都是‘刚’的体现。
“専氣致柔”(←出自於《老子》)就是:一方面你要‘専氣’,←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於《金剛般若波罗蜜經》)。
↑透彻理解↑這句話的‘義’,←↑你就瞬间理解什麼是:“専氣”(←出自於《老子》)。
↑“専氣”(←這個概念)是和《孟子》(←既:“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出自於《孟子·公孙丑上》)、以及《金剛般若波罗蜜經》有關。
↑《金剛般若波罗蜜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説的,←↑就是:専氣(←出自於《老子》)。
↑道理是一様的。
“致柔”(←出自於《老子》)的‘柔’呢,
↑和《論語》(←既:“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出自於《論語·雍也6.29》)、和《中庸》有關。
↑所以“専氣致柔”←這個境界是“糅合”了《論語》、《中庸》、以及《孟子》、《金剛般若波罗蜜經》當中的部分内容之后的:
境界。
就像《老子》説的:“守柔曰强”、“心使氣曰强”(←出自《老子》)一様,
你若没系统的研习過《論語》、《中庸》、以及《孟子》、《金剛般若波罗蜜經》等,←↑你可能真很難理解《老子》説的意思……
《老子》更像是一個“总結”。
↑你《論語》、《礼記·大學》、《礼記·中庸》、《孟子》,←↑以及《金剛般若波罗蜜經》、《六祖坛經》研究的“七七八八”了;
↑然後你再看《老子》,←你就:“哦,……”
↑原来是這様。
↑嗯,是↑這様的。
這是↑《論語》等書研究的七七八八了之後,←→再看《老子》人的反映。
1.
↑你若没系统的研习過↑上述《論語》等書,直接看《老子》,←那我就不知道了。
↑道理是這様的。
2.
故,“専氣致柔”,“守柔曰强”、“心使氣曰强”(←出自於《老子》)。
↑总之,“専氣致柔”(出自同上)就是:‘强’呗。
道理是這様的。
----作者:李宗奇 癸卯年 正月初九 ←於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