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完成了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音视频共创的任务,把资料上传的那一刻,感觉特别轻松。
这是何其钢老师王子微课团队发起并组织的活动。参与的人员主要是新网师极简技术的学员。大家分组共创,把2022版各个学科的新课标制作成音视频。王子老师在课程中提出这个创意时,我特别为他点了个大赞。因为这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件大好事。老师们平时都很忙,让大家专心地去阅读这些新课标,很大概率是完不成的。制作成了音视频,大家在散步,在忙碌,在做家务,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打开音频或视频,每次听一点点,日积月累就能把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标准过一遍,或者反复听,吸取其中的精华。
但我并没有报名参与共创活动。因为这段时间事情确实多,分不出精力去做。没精力去做就很难完成好,还不如不参与,机会让其他小伙伴们,把内容做得更好。如果我第一时间想报名,可能会以数学科为主。毕竟这学期开始我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了。
过了一段时间,负责的老师在群里呼叫小伙伴,说科学组还缺人。科学是我的兼职学科,孩子们特别喜欢上科学课,我也挺喜欢的。加上还担任着县科学指导组成员一职,所以心动了一下。加上新网师极简技术课程第6次作业,就是类似的任务,也就是说参与共创的这个视频可以作为作业提交,不用再另外花时间去完成作业。而且这个系列视频做好,作品还可以参与极简技术微课大赛。也算一举多得了。所以简单询问了一下制作流程,感觉自己还是能够胜任的,便抓住了尾巴,参与的共创。
所以这个任务是不经意间接收到的,一直担心自己拖到团队小伙伴们的后腿。这段时间除了必须做的一些事情,能抽出空就把时间花在这个任务上。第1份视频、音频、文件资料,花的时间比较长。有了第1次的尝试,流程基本上清楚了,接下来就是细心地完成。
我负责的是第六部分的评价建议和附录1、附录2,根据视频的长短和小节知识的完整性,我把这三部分的内容分成13个视频。到今天早上全部完成了制作。
中午全部完成了平台的上传。等小伙伴们把所有的视频数都确定下来,编好号,修改好标题,完成提交就可以了。
看着自己抽空挤出来的时间做出的成果,感觉有些成就感。以任务为驱动,促进成果的产生,然后享受成果带来的愉悦感。这或许就是我容易接受任务的原因吧,我比较容易被推着走。这一点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影响。
去年开始,我就一直提醒自己,时间和精力一定要有所聚焦。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今年做得还不是特别好,时间和精力上还是比较分散。
时间和精力一分散,是很难在某一方面深耕的。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却深耕,用心地研究,努力的往下扎根,成果都是浅表性的。这个道理我懂。今年来感受特别深。
如何能够借助任务推着自己成长,又不过分分散时间和精力?我想首先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
这几年来,我坚持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写作。不管多忙、多晚,我每天至少给自己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是说最最晚在晚11:30之前,我也会停下所有的事情,完成当天的日更任务。这一份坚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与聚焦的能量。所以今年我特别希望自己在专业的领域上也能有所聚焦。
纠结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确定以我的主要学科——数学科为主。又正好遇到陈慧蓉数学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而且团队确定下来的社会化学习教学方式的研究,又是比较契合我教学理念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但是这学期我的精力还是比较分散,一个是新网师课程的学习,作业的完成,这一个时间是少不了的。也是比较费精力的。另一个是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张文质老师的课程我本就比较喜欢,这次又受邀以特殊的身份参加学习,机会真的很难得,我没有理由拒绝。12节直播课和16节录播课4个训练营,我也都尽量让自己深度参与。因为没有深度参与,是很难有学习效果的。而且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在场理念,也深入我心。既然要参与,就要尽可能深度参与。所以这一块的时间与精力也少不了。
话说回来,两份课程其实对数学教学研究也是有所促进的。比如极简技术课程,学了以后我就可以把我的研究过程或成果,用音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第一推动力钟杰老师的时间管理课程,听完并实践后,可以让自己节约一些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学习带来的红利。虽然学习需要时间,真正学好了,又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
用郝晓东老师的话,忙碌是不学习的原因,也是不学习的结果。
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一些时间与精力,但如果用好了,却能提高做事的效率,节约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在聚焦与分散的问题上,还是要有更宽一点的思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一定是以不忘初心,不忘聚焦为前提。
就像往一个瓶子里放东西,一定要先把最重要的核桃放进去。然后你再放一些小石子或沙子,虽然占空间,但也是可以放进去的,因为他们并不妨碍刚才所放的核桃数量。
不过分纠结,但要常自我提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