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派及其思想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13:35 被阅读0次

黄老学派是在发挥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主张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黄”是指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老”即指先秦道家的老子。

黄老学派大概兴起于齐国稷下学宫,以老庄虚静恬淡思想为基调,以“道”为核心,吸收法家思想,提出“道生法”的观点;突出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巩固政权;倡导经纬人事的积极人生态度。

战国中后期,随着变法图强呼声的日益高涨,一些道家学者一改对政治的冷漠态度,努力寻找一条更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新路。当时,黄帝作为中原各民族之始祖,影响巨大,这些学者便借用黄帝的名声,继承和发挥道家老子的道论与应世、养生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吸取部分阴阳、儒、墨、名、法等家的思想内容,在秦汉之际形成为“内以治身,外以治国”的新的道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黄老学派提出一套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操作的政治原则,并对法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法家人物,“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黄老学派被汉初统治者采用,在西汉盛极一时。汉时言道家,多指黄老之道,如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刘安之《淮南子》。秦始皇以来,滥耗民力,严刑峻法,以致百姓反叛,国家灭亡。故汉高祖即位以后,奉行黄老的道家思想,推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也都力行黄老之学以治国家,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这些天子、后妃基本上都是黄老之学的奉行者,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黄老之风才转移至民间。

黄老学派代表人物有宋钘、尹文、申不害等,《史记·乐毅列传赞》中提到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黄老思想的信奉者。

《汉书·艺文志》里托名为黄帝的书有21部,除《黄帝内经》外,均已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写在《老子》乙卷前面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古代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以《经法》一书比较重要。此外,《老子河上公章句》、《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等篇、《淮南子》的部分思想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学派的思想。

黄老思想

(1)道家为宗,顺应自然

黄老学派继承了老庄的思想,认为要顺应自然。黄老学派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道原》中云:“恒无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道即常无,是最高的存在,在万物之中,又在万物之外。《淮南子·诠言》亦云:“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道在空间上充斥着所有领域,包容一切,在时间上无穷无尽。

《管子·内业》云:“道,理之者也。”“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是万物总的法则,道不能脱离万物,是与万物俱生的、永恒的,因此称之为“常道”;理则是指具体事物的法则,理是可以被人了解和效法的,人若掌握了它,则无事而不成,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原道训》说:“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还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黄老学派把道的思想加以改造,用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要走向它的反面,“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个自然的“度”,行动符合“度”,就符合于“天道”,这叫做“天当”。每种事物的功能作用都有个客观的极限,这叫做“天极”。“圣人”就必须“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如果“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即将要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经法·约论篇》)。

这就是说,“不节民力”就违反自然规律,因而就不能成功。这为他们所制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提供了哲学上的理论根据。

(2)清静无为,因循而治

黄老学派主张“守道任法”,“守法而无为”,以“法”为“无为”的界限。《经法》与《道原》用道论演绎法制定理论,认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道能生成万物,也能生出法。掌握了道的圣人,根据道的原则来立法,因此法一旦形成,任何人包括圣人本人都不能违背,即“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经法·道法篇》)。“名刑已定,物自为正。”只要制定了刑名法律,万物就能各归其位,社会就能安定团结。

所谓无为,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顺应事物的发展。《淮南子·原道训》载:“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也。”可见,无为也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一种特定的有为。《淮南子·修务训》指出,自然不会自己服务人,必须在其自然性的基础上添加人力,才能使其为人服务,“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谷五谷得遂长”。因此,无为是因循自然之势而为,“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黄老学派吸收老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主张“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强调“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财生民富,人民才会有廉耻之心,做到“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而“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统治者治理国家,也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真切了解当时社会和政治的运行法则,制定出相应的政治措施加以施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老道家把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称作“无为而无不为”,表现在政策上,主逸臣劳,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强调法治,

主张“精公无私而赏罚信”,“罪杀不赦”(《经法·君正篇》)
同时要求赏罚得当,反对“妄杀杀贤”,“杀无罪”(《经法·亡论篇》)

在选官用人时,选拔宽容大度的人,而不用深文周纳的人;在对外政策上,重视对待敌国人民的政策,讨伐对象必须“当罪当亡”,反对灭亡人家的国家而“利其资财,妻其子女”(《经法·国次篇》)。

(3)宽简刑政,崇尚节俭

黄老学派认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而“为治之本,务在安民”。要安民,便必须依靠法律来“禁暴止邪”,以保护善良。只是法令必须简易,刑罚必须宽平,“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

黄老学派认为,“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不可像秦朝“置天下于法令刑罚”之中,以致天下仇怨,群起反叛。在他们看来,“刑罚积则民怨背”,“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一切求其符合“合于人情而后为之”。这些思想在文景治世都得以体现。

黄老学派还主张君主要少私寡欲,谦柔对下,去奢去侈,认为完全靠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还要以“神化”为贵,即以君主的精神风范感化众人。

君主若能严于律己,以身成仁,就能起到感化万民的作用。相反,就会影响社会风气。“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多争。”因此,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俭则民不怨”。如此,“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才;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淮南子·主术训》)。


相关文章

  • 黄老学派及其思想

    黄老学派是在发挥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主张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黄”是指华夏民族的共...

  • 道论之二:源起

    道论:二、源起 道教正式产生之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道家的老庄思想和黄老学派,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其...

  • 排序及其思想

    https://www.jianshu.com/p/591bfbbd2661?open_source=weibo_...

  • MVC思想及其优势

     MVC并不是Java语言所特有的设计思想,也并不是Web应用所特有的思想,它是所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都应该遵循...

  • 列子著作及其思想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战国前期思想家,开道家列子...

  • 论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 保持一颗柔嫩锐敏的心

    近日读了两本介绍孔子及其思想的书籍:《孔子-人能弘道》以及《梁簌溟先生讲孔孟》,两本都是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方面内容通...

  • 辜鸿铭及其思想

    首先,辜鸿铭是一位通晓古今中外多种语言,能用欧洲语言熟练表达思想情感、真正具有跨民族的国际文化视野和思想资源、其思...

  • 第五章 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一、如何对待人类历史中产生的思想

    一、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局限性。 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进行观察并思考后产生的结果,...

  • 装饰者模式之Context应用(二)

    上篇文章提到了Context及其子类源码分析(一),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Context及其子类用到的设计思想——装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老学派及其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bg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