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度,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一种悠远神秘的眷恋——
许多个日夜,萦绕在我脑海的,是粉嫩伤感的樱花,是侘寂精致的庭园,是呜咽忧郁的三味线,是令人恍惚沉醉的坂东玉三郎,是川端康成温柔细腻的小说,是赤名莉香活泼开朗的笑,还是宫崎骏那让人跌进回忆漩涡的动画。
那种稍纵即逝,空灵岑寂,又含着一腔幽怨的美,真正深得我心。
只是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开始喜欢上一些质朴的,有瑕疵的,内敛的,阳光的,活泼的,与生活更肌肤相亲的事物。
直到梦蝶给我分享她自己亲手制作的日式和菓子的照片,看着照片里一颗颗如珠宝如贝壳如花蕾般「精雕细琢」,而且有自己风雅非常的名字的甜点稳稳妥妥地安放在四方盒子里,我忽然就想到了那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
刹那间,我仿佛又重拾许多年前,对日本风物迷之眷恋的那一些日子,心底浮起的,依然是不忍错开眼神的赏睐。
既然名曰和菓子,那么自然与日本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我在网上查到,现代的和菓子的历史深远悠久,发展到如今,是汇聚凝结了中国的唐果子,西班牙、葡萄牙的南蛮果子的元素,既保留了日本本土的风俗文化还有制作特色,又吸收了外来的先进经验,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混血儿」。
「和菓子是一部分日式点心的统称。型态有非常多种,一般有团子、麻糬、馒头、铜锣烧等等。主要的原料包括:米、面粉、红豆、砂糖、葛粉,并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食材。」
梦蝶的和菓子主要材料是白豆沙,口味有抹茶、红豆、绿豆、黑芝麻、蛋黄、板栗等等。
在一个阳光清朗的午后,伴三两好友,喝喝茶,吃吃甜点聊聊天,真的是一件令人向往的赏心乐事。也难怪室町时代,茶席上的和菓子被称作点心——「可留在心底」,那甜而不腻的滋味,就像一阵幽细的,袅袅的香气氤氲心底。
我就在心底想,这样的一个女子,叫梦蝶,和台湾某位诗句文采斐然,禅意悠长的诗人同名,将「食物」雕琢得如此圆润可爱,精致可喜,她的生活是否如诗一样,明朗清澈,纯粹曼妙呢?
待我更加了解梦蝶一些的时候,我才恍然领悟——也许最初的时候,我们都一样,从粉嫩的婴儿,慢慢成长,进入校园以后,开始接受大同小异的教育,最后找一份在别人眼中理所当然的,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但是随着路越走越长,每个人的性情与经历殊异带来的不同底色与内核,会引导着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径,做出不同的选择,过上不同的生活。
人生的奥义,最终不过落实于一次一次的选择上面。
梦蝶毕业以后,做了一份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坐办公室的工作,也许在平常人眼中,这已经是莫大的殊荣,这已经是安稳生活的基石,但是她没能获得一尘不染的欢喜。
在那样的氛围之下,在北京车水马龙,人人撸起袖子使劲干,快马加鞭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之中,她也不得不载浮载沉。
直到某天,她了解到清华科技园里有这样三个人,他们本来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后来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组合起来开了一家肉夹馍的店,直到做得越来越红火。
就是这一件事在梦蝶的心里埋下了更深一层的「因」。
其实在漫长的生命中,我们都曾有过大大小小的,或者目前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或者多走几步路就能够心想事成的愿望,或者是目标,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坚持下去,我们缺乏的,可能是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既来源于自身的认同,有时候更是因为别人的鼓励。
梦蝶说,在欧洲游学的那一个月,她就曾得到这样的鼓舞——来自一位她在苏黎世的房东,一个六十岁的印度大叔。
当梦蝶向他倾诉想要经营烘焙和甜点制作的想法的时候,那个已届耳顺之年,却仍旧崇尚生命不息的男人,那个参加环法摩托车大赛,骑着摩托车横穿美国东西海岸,每个月在苏黎世、印度和洛杉矶这三个地点来回飞的男人告诉她:「Do it,it's art.」
就是这句话,更加坚定了梦蝶的信念和决心。这个印度大叔的一句话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分量,是因为他自己用行动证明了——喜欢一件事情,就去做,不仅要有想法,更珍贵的,是那裹挟着热情与决心的执行力。
后来在教育行业的经历,给了她将想法付诸实践的「硬」素质——因为她每天会安排早教的厨艺课,还有英语的蛋糕活动课,这些都为她烘焙甜点技艺的精进纯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就有了今天的「米甜」——一家主要经营日式和菓子还有翻糖的甜品店。她说,「米」是「一点点」的意思,「米甜」,就是「一点点甜」,不是浓得化不开的甜,不是腻得起鸡皮疙瘩的甜。
「而我也希望生活如此,不必甜得太猛然,细水流长,最好如咖啡的回甘,有韵味,更长久。」梦蝶这样说道。
虽然只是「一点点甜」,但有了这「一点点甜」,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一些。
梦蝶说,做甜点既让她收获到了生活的乐趣,同时能够周全她的一粥一饭,一日一夜,她已经很知足了。
人生路漫漫,我们难免迂回颠簸,走入岔道,或者失去方向,这样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放慢脚步,去听一听,自己灵魂的诉求。
如果有幸遇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就披星戴月地去追随,像夏洛蒂勃朗特小说里的简爱,在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离开罗切斯特先生的他乡,忽然听到山间传来心上人的呼唤,其实远隔千山万水,那个人的声音哪里能够抵达,那不过是她自己穿透肺腑,绕梁久久的心声。
曾经的苏黎世,曾经的梦蝶,在心底听到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心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