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 充满神性的一天

作者: 隼浮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05:43 被阅读87次
    网络图片,如侵立删

    等着盼着,终于来到了过年这一天。

    这一天的与众不同,睁开眼睛就能感受到,空气里充满了兴奋和神秘,连太阳都是新鲜的。

    过年这天,每个人都得开开心心的,就是小孩子也不能吵架干仗,更不能哭,否则未来一年里可能会有灾祸——我因为碰碎了暖瓶和拿着放爆竹崩了手,哭了两回,结果第二年真的都生了大病——所以就是我们犯了错,大人也只是温和地提醒一下了事。那时,我真恨不得天天都是过年。

    这天的早饭有些凑合的意味。早饭过后,母亲收拾碗筷,打浆糊;父亲去扫院子,给祖先上坟,铲牛圈粪,垫新土;我们哥俩呢,等浆糊熬好了,就开始贴年画、对子(春联)和挂钱。先贴屋里的,大幅年画贴北墙上,小幅的贴炕头墙上,屋中间柱子上贴“抬头见喜”,北墙上贴“金玉满堂”或“阖家幸福”,然后贴挂钱,各种颜色穿插交替,隔一定距离贴一张,把屋里贴的花花绿绿方才罢手。

    等到贴外面的时候,太阳已经升上来了,温度也高些了,可是热热的浆糊刷上去之后,很快就冻成了一片白,失去粘接功能了,必须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刷完浆糊,另一个人立刻把对联贴上去,再用手捂一会儿,才能贴住。外面的对联一般从大门开始,贴门框上的大对子,门方子上面的小“福”字,门边上的“出门见喜”,门神“秦琼”和“敬德”或者两个大“福”字,在对联和门方子上面贴十六开的大挂钱。院子里面,不管是正屋的门还是厢房、门房的门,都要贴对联、贴“福”字,每扇窗户、每个墙垛上都要贴一个小横幅,粮仓上贴“年年有余”或“五谷丰登”,水井旁贴“龙泉大吉”,牲口棚上贴“六畜兴旺”,猪圈上贴“肥猪满圈”,鸡窝上贴“金鸡满架”,车上面贴“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我们泛神论者的属性此时体现得最充分,万物有灵,哪个都不能落下,大大小小的事物上面能贴的都得贴上,贴完对联还不算,还要贴挂钱。微风吹过,挂钱翻飞,对联耀眼,虽然俗艳,但是对于冬季漫长难熬的北方来说,能看到这么新鲜的颜色,还是无比的欢喜,感觉真像桃红柳绿、春回大地了一样。

    农村贴对联的讲究多,一不小心出了错,就容易在第二天拜年的时候被全村人看到,成为笑柄。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就因为不认识字,把“抬头见喜”贴到了大门外,把“出门见喜”和“六畜兴旺”贴到了屋里头,不仅在当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估计他本人都把这事忘了,我在写这篇不成器的小文的时候,还是第一时间想起了这件事,可见后果有多严重!

    在我们贴对联的时候,我母亲在屋里准备饺子馅。拿出冻得结结实实的大白菜、大葱,剁饺馅,剁肉馅,炒肉馅……母亲吃素,所以要准备荤素两样馅子。好在素馅简单,炒几个鸡蛋,剁碎,再加些碎冻豆腐,然后加些葱花、酱油、花椒粉、盐等调味就完事了。按说荤馅的饺子更香,可我还是喜欢吃母亲的素馅饺子。后来我吃过了各样馅的饺子,可还是觉得我母亲的素馅饺子好吃。

    忙忙叨叨的,不知不觉中太阳就已经西斜,准备吃晚饭了。农村能有什么好吃的呢?拌两个凉菜,做两个肉菜,炸个丸子和刀鱼,以及诸如这类的,凑足六到八个,就算是年夜饭了。平时很少喝酒的父亲还要烫上一壶酒,有滋有味地喝上几口,我们大了,让我们也陪两盅。对了,晚饭开始之前,要先放几个爆竹。谁家放爆竹了,就是在宣告:他们家吃晚饭了!

    网络图片,如侵立删

    吃完晚饭,我们开始和面、准备包饺子了。我们那里有句老话:“谁家过年还不吃饺子啊?”意思是,谁都有走运的时候;不过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这顿饺子的重视。灾荒年头,吃不起白面,就是用小米面、玉米面,过年也要包饺子的。放饺子的时候,要按一个方向摆成园形,不能对着摆,否则会妯娌不合的。

    包完饺子,也快晚上八点了,母亲让我们哥俩去看春节晚会。那时只有村西头的一户人家里有电视,大人小孩都聚到他们家里看电视,哪怕过年这天也不例外,他们也不烦。那时候,过年的时候经常停电。因为这天晚上,人们卸下十五度、二十五度或四十度的灯泡,换上了一百度、二百度的,没有人的屋子里的灯也是通宵亮着,家家如此,村村如此,脆弱的供电系统不崩溃才怪呢。所以,每年过年前都要预备好蜡烛,以备不时之需。有一年,八点就停电了,看不了电视,我就和父亲去村东头一个大叔家串门。这个大叔是个光棍,慢声细语的,却很健谈,也不点灯,一团黑暗里从年前隔壁乡储蓄所的枪杀案聊起,聊到了灾荒年头有人卖人肉馅包子,直讲到曹操如何挖坟掘墓、活吃人心……吓得我紧紧偎在父亲身旁,一动不敢动。让父亲回家吧,他正在兴头上,不肯走;我一个人走吧,外面黑乎乎的,不敢走。一直熬到外面鞭炮响了,电还没来,两个人才意犹未尽地结束这场恐怖的聊天,把我解脱出来。

    我们那里把过年放鞭炮叫“发纸”。原因呢我不知道,大约是要把旧年的“大纸”(印有“天地”图案的画)烧掉的缘故吧。反正时辰一到,各家各户鞭炮齐鸣,硝烟弥漫,真是热闹非凡。“发纸”当然午夜子时才是正点,可是总有人希图“早发”的好彩头,把时间提前,别人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也跟着放起来。后来戏愈演愈烈,竟然还没十一点就“发纸”了。人们终于无法忍受,说他们不是“早发”,是“早放”,不再接受他们的绑架,大多数人家的“发纸”时间才渐渐又回到了午夜。

    小时候“发纸”之前,父亲会先在院子生起一盆火,然后给村西头的土地庙送香和纸钱,给“天地”和“灶王爷”上香,烧纸,磕头;给每个屋子都点上三炷香,给各处烧纸钱,连牛棚和猪圈都不放过……我就觉得空气充满了神灵。父亲说,当初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封了所有人,独漏掉了自己,因此有了个特权,就是“发纸”的时候巡游各地,“姜子牙在此,诸神退位”,所有的神仙都要让位给他,让他独享人间的供奉。

    我们那里有一个风俗,就是年三十晚上,用浆秆夹住一定数量的黄豆,泡在水里——之间应该还有各种复杂的仪式吧,我不知道——等到发完纸,根据豆子膨胀的情况,可以预测来年的光景,到底是几龙治水。据说,龙并不是越多越好,“龙多四靠,不是旱就是涝”,大概跟“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道理,所以“一龙治水”的年景是最好的,可惜又最少出现。

    我们放鞭炮的时候,母亲在烧水煮饺子,烧是芝麻秸,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彩头,下饺子的要对着财喜神方位——每年财喜神的方位都不一样,要提前问好……说起来当然都是可笑的迷信,可是过年的魅力也在这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这个充满神性的特殊日子里,才能忘掉过去一年的所有不愉快,不分尊卑贵贱贫富,平等地站在天地和众神面前,祈求未来一年的好运气。

    等到母亲饺子煮熟了,父亲也给各处上完了香,磕完了头,哦,是煮“好”了饺子,上“好”了香,磕“好”了头,坐到炕上,我们兄弟俩给他们磕头拜年,我再给我哥磕头拜年,然后一家人就可以团坐在桌旁吃热气腾腾的饺子了。

    吃完饺子,这年就算过去了,可以睡觉了。可是有一年,父亲却带着我们兄弟两个迎着财喜神的方位,来到一处高岗上,去看“万家灯火”。农村的夜里,总是灯火阑珊、黑乎乎的,这天晚上却明亮了许多,加上远远近近还有鞭炮的闪光,看上去确实与平时大不一样。

    那天晚上,我们父子三人谁都没有说话,站在满天繁星下面和深夜的寒气里,怀揣着并不明朗的希望,静静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网络图片,如侵立删

    “旧时年俗”系列文章:

    序曲

    腊八

    蒸豆包

    杀年猪

    年纸

    忙年根儿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羽西X简书万元现金红包征文 | 你还记得儿时的年味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 | 充满神性的一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hz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