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十一而税谓之彻。”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财政支出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只抽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抽十分之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民富,君不独贫。民贫,君不独富。人必相人偶,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有若之言,亦仁言也。孰与之问,甚有深意。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 国家缺钱花了,怎么办?鲁哀公冥思苦想想从百姓身上揩点油,或发动战争到弱小国家抢一点儿。 鲁哀公向有若征求意见,想不到有若不仅不赞成他提高税收, 反而建议他减少税收。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激发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必然会使生产水平提高,国家税收虽然只是十分抽一,也会相应水涨船高地富足起来。这就是“富民兴国”的思路。
相反,加重税收,会使老百姓雪上加霜,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穷,人民离心离德,社会经济也只有越 来越萧条,莫说你十分抽二,就是抽得再多一些, 也照样会入不敷出。一言以蔽之,要想“民穷国富”是不可能的。
让百姓先富起来。这还不仅仅是“百姓足,君足;百姓不足,君不足”的问题,里边还有一个统治者“诚信”的问题,人心向背的问题。这是孔子“泛爱众”、“民无信不立”思想的现实化。
从特殊发现普遍,从表层发现核心,这是编纂《论语》的主要意图之一。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