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fa501a68d5892982.png)
【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原本分为道篇和德篇。道者,理也,讲理论;德者,得也,讲应用,包括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道德经》第3章、第18章等篇章,讲到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的危害,讲到仁义、大伪、孝慈、忠臣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道废、慧智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在第19章,接着讲应该怎么做,或者叫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
老子提出三条,一是要绝圣弃智,也就是不要提倡聪明和智慧,“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样,百姓才能有好处,而且是百倍的好处;二是不要提倡仁义,这样,百姓才能回归孝慈;三是不要提倡智巧和利益,这样,百姓都不会去为了利益而偷,也就不会有盗贼。但是,光讲这三条,还不足以治理天下,最关键的,还是应当提倡坚守朴素,少私寡欲,少学那些人所谓的学问。
老子提出的三条,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是行不通的。《易经》讲阴与阳,讲变与不变,实际上都是在说,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竞争的状态。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类,天生的就是一种竞争,通过竞争,适者生存。这是宇宙存在的基本逻辑,也即“道”。即使是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仍然是竞争的产物。而随着人类的进化,针对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仁不义、狡诈、不孝不慈等,有理智的圣贤提倡要讲仁义、讲孝慈,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而人类智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生命延长指数。
但是,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意识的发展,也不能是无序的。社会无序,必然导致更多更大的纷争;人类意识的无序,则进一步加剧的社会纷争。远古时代的人类,靠狩猎、杀害其他动物来生存,当狩猎不足以支持人类发展时,便从植物那里猎取生存的支撑,出现了农业。当畜养动物、种植农作物都不足以支撑人类生活的时候,历史上便记载了很多悲惨的事件。同时,因为权力的集中,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对百姓生杀予夺的权力,历史上皇帝对大臣的灭门案诛三族诛九族层出不穷。这也导致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所谓的奴隶社会,统治者便拥有对百姓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上溯到夏商时代,更是如此,夏桀、商纣王时代的残酷,老子作为一个国家图书馆馆长,应当是知道的。到春秋时期,他更是见证了礼崩乐坏下的种种不幸。在这种对比下,老子才提出自己的一系列主张。
人的天性是多元的,思想是多元的,生活方式是多元的。因此,老子也知道用这三条来治理国政是不够的,是表面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关键还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这才是本质所在。
“素”是未染色的丝、绢,由此派生出“素”的第一个引申意义白色、本色,后来引申为质朴、不加修饰,古代的“素服”就是白色服装。在现代社会,有人去世,亲人在办理其丧事时还要“穿白”,或者叫“穿麻”,就是穿白布做的衣服。《诗经·召南·羔羊》说:“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经·卫风·硕人》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诗句,为此,孔子的弟子端木赐还和孔子进行了一番学术讨论(《论语·八佾)。“朴”的繁体是“樸”,《说文解字》说:“朴,木素也。”是指没有加工的树木,《论衡·量知》说:“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后来人们把“素”“朴”连用,称素朴或朴素,用以比喻不加修饰、保持原本质地,或指俭朴,不奢侈。《庄子·天道》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老子在这里希望人们能够保持这种本质,不要去讲究五音、五色、五味,不要喜欢珠宝,不要耍小聪明,等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保持这种品质的,大概只有孔子的弟子颜渊(颜回)了,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一句话两次赞扬他。不过,历史典籍上还记载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也有这种品质,即原思(原宪)。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庄子·让王》),“居蒿庐蓬户之中,……衣弊衣冠,并日蔬食,衍然有自得之志”(《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与原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端木赐(子贡)。跟颜回比,“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跟原宪比,他“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庄子·让王》),实在是气派得很。
但老子不是禁欲主义者,他强调的是“少私寡欲”,生活必需还是要的,但要看淡一些。庄子学派也强调这一点,“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这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理念,北齐的《颜氏家训·勉学》中就说:“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血匮。”要求家族在传承这种品质。
中国的文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多种选择。从儒家来思想来说,孔子是一种,颜渊(颜回)、原思(原宪)是一种,端木赐(子贡)是一种;从道家来说,老子是一种,庄子是一种。当然,还有后来的中国化的佛家思想,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另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方式是应当提倡并坚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