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时空对话]
老子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他认为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因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运行法则的结果。
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本应是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但是,老子看到的现实社会是非常悲惨的人间地狱。
老子认为造成人类社会现状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奉行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规则的恶果。
因此老子希望统治阶级要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国家治理中施行“损有余以奉天下”的政策。
从老子的文字里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美好的社会愿望。
由于老子生活的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
老子极力劝告统治者要效法天道的理由有两个:
1、“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这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2、天之道虽然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会更增加被损者的利益,因为‘物或损之而益’。对大家都有好处。
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学习得道的圣人,能够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社会就和谐美好了。
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解决方案,而是向统治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说明了他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只有进行阶级斗争才能解决问题,老子似乎是反对阶级斗争的。)
特别提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有学者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