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三笑集哲思
岁月‖《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岁月‖《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作者: 海挽天文化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20-10-09 06:00 被阅读0次

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谈到“中庸”的一篇。

在上文学习了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谈及了在当时时代口才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好的口才比美丽的容貌更重要。

从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光有表面的光鲜亮丽是不够,是需要有真正的实力才能有所发挥。

所以也是,不管做什么都好,除了有手艺之外,会说话也很重要,只有懂得表达,才比埋头苦干更能展现自己,更快得到他人的认可。

紧接着下章孔子感叹人们对待认知的方向,他认为人人都知道出屋要从门走,可人们就不知道做人要走正道。

孔子对此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孔子心目中,礼义仁德是人生出入和行走的必由之道。他提醒人们,要自觉循礼而行,循道而行。出门就要从门走,而不是窗口这类歪门邪道。

接下来这章,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实。  文:文采。    史:浮夸。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会显得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两者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质”是朴实的品质,“文”是指文学的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说如果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是指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书呆子,只注重言辞华丽而不切实际。

“文质彬彬”,则是说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本性,忘记做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质”与“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双方不可偏废其一。

跟后来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知道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合格统一的标准。

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存在发展的,相互平衡,才能相辅相生。

质与文都是美德,但是无文则野,无质则史,德才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现代社会,有的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看上去很有知识,口才了得,实际上却都是空话,毫无营养;也有些人学识渊博,一肚子墨水,却不懂得怎样表达,便无法传递知识。

所以,孔子认为要文采与实质配合适当,内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罔(wǎng):不正直

孔子说:“人要行得正走得直,生活才能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活得平安,但那只是侥幸罢了。”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正直的人耿直坦率,具有仁的品德,这样的人能够与虚伪狡诈做斗争。

不正直的人也能存活于世,他们能够生存只是因为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正直的人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当今社会很多人只为利益而考虑,用虚伪做面具,以正直为代价,就这样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下偏离了坦诚的本性,成了一个不正直的人。

但是,无论多么美丽的谎言,在事实面前终会被击得粉碎,所有的罪恶最终都将得到报应。生活中,有很多奸佞小人,并且他们生活得往往比正直之人美好,这只不过是报应的时候未到罢了。

谁都不可能一辈子倒霉,谁也不会一生幸运。所这个社会不光只有利益和物质,还有更美好的精神追求就是“品德”,保持美好的品德,幸福自然属于我们。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月‖《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wp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