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每周500字
《道德悟》连载——第十二章

《道德悟》连载——第十二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6-09-20 09:30 被阅读160次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绚丽缤纷的色彩使人失明,丰富炫幻的音乐使人耳聋,酸甜苦辣的味道使人味觉失灵,骑马打猎使人内心发狂,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出现不良的行为。所以,圣人,是只追求填饱肚子而不追求眼睛看到什么绚丽的东西。所以要祛除外界各种欲望,留存清心寡欲的内心。

    实则,每个人并非生来知道欲为何物。初始状态的人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因为从不曾得到什么,故也无所谓失去,无所谓患得患失。自然便不会产生什么欲望。尽管这一阶段的记忆不会留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此时的时光是人们一生中最快乐的。亦是离道最近的。

    然而,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随着对外界环境接触的不断增多。一切似乎都发生了变化。白纸变得不再纯洁,我们不断地在纸上填涂一切我们认为“美妙”的事物。于是,白纸上多了令人眩目的色彩,却失去了本真的面目。

    上述种种,即老子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味。五色夺目、五音夺耳、五味夺口。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沦落成物欲的奴隶。可悲的是,很多人甘愿做这样的奴隶,为物欲拼的头破血流却乐此不疲。从取得的所谓的名利、地位中来给予自己一丝慰藉。不得不承认,世间着实存在着许多的可怜人。


    那么,对于万恶之源的“欲”我们的态度又该是如何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需讲清楚什么是欲,欲有哪些分类。什么是欲,当自我的需求无法被现实所满足时,落差感的产生即欲。而以笔者愚见,欲却分为两种——本欲和超欲。所谓本欲,即是人作为生物存在的机体本能需求。温饱之欲、两情之欲等等。这些欲望乃是维持人之生物体的本来所需,无可抗拒,故称之为本欲。而超欲则不然,却是贪得无厌者眼中的不可或缺之物。实则,可有可无。无止境的追求名利、地位等,均是属于超欲的范围。本章中老子所述的五色、五味、五音等,窃以为便所属于此。将欲望分为两部分,源于对欲望的辩证看待,区别态度。笔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以灭一切人欲而存天理之法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亦是毫无人性的。更不要提会修得仙风道骨。对于本欲,本能之欲,要尽可满足;对于超欲,超溢之欲,要尽可克制。这并非笔者一家之言,老子于本章中,已然表明这一观点。

    本章最后一句有言:“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窃以为,本章亦或说道德经中关于欲望论述的精髓即在此句。何谓为腹不为目?即只追求填饱肚子而不追求眼睛看到什么绚丽的东西。填饱肚子可称之为食欲;看到绚丽的东西可称之为艳欲。毋庸置疑,食欲乃本欲之属;艳欲乃超欲之筹。由此可见,老子口中的圣人并非众欲尽灭、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有血肉的,亦需要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但却能同时克制过度需求的实在个体。换言之,圣人之圣,圣在克制超欲;而非灭压本欲。故而,“故去彼取此”或应另作一解:“所以应去掉超欲以克欲、留存本欲以为圣”所谓清心寡欲而非清心无欲,道理即在于此。祛众之超欲,存寡之本欲,致清之内心。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并不是为向别人表现出自己灵魂高尚的矫揉造作。而是悟道之后发自内心的做法。细细想来,过简单淳朴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逸又有什么错误呢?生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十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zn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