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道学,是万物的庇护者。它是至善之人的法宝,是不善良的人凭借它来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敬。美好的德行可以提升人的修养。人有不善良的地方,怎么能够放弃呢。所以在立天子和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漂亮的玉器和上等的马匹这些东西,莫不如恭敬的奉献上道法。古人为什么会这样重视道呢?不就是说,道有求必应,有罪就可以免除么?所以被天下尊贵。
奥,古指房屋的西南角,乃尊者居坐之处。这里,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引申为庇护者。道者,万物之奥。道,实乃是万物的庇护者。道生万物,却不凌万物之上而王之。相反,其所作所为完全似母亲对子女的庇佑般的慈爱。尽心尽力地保证着其子——万物不受邪气侵害,健康成长。居功甚为,却甘居于下,默默无闻,这需要的该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领悟到这一点,不由得令我们对道心生敬畏。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它是善人的法宝,也为不善的人求以自保。这一句讲述的实则是道的普适性和广博性。道对于人的恩泽,亦是广博的。一视同仁而无差别待之。无论善与不善之人,均能得到道之光芒之照耀。而能够从这阳光中吸收多少养分,则全凭借自身的修为了。换句话说,道并没有因为人之不善而对其冷落不问。而是同样将爱与智慧倾囊相赠。这便是一种至善至德的体现。
孔子教学,讲求“有教无类”道之育人,亦秉承“有泽无类”的原则。道不弃人,不因人之善与不善将其区别对待。不弃人,方能给不善之人改过自新、由恶从善的机会。世界便也会逐渐由不善向善的方向转化。达天下至善的境界。这才是道育人、养人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智慧不由得我们不佩服。
这道理看上去简单,但能够真正效法于此做到的人又有几何呢?我们在扮演社会上的某种角色去“选贤任能”时,是不是总会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不善之人一枪即判处死刑,永不给其翻身之日呢?试想,曾身陷囹圄之人,出狱后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被社会所接纳?犯罪违法,已然受到了监禁的惩罚。若能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令其弃恶从善,该是多么有远见卓识的做法。“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有不完善的地方,怎么就能抛弃呢?这是多么令人深省的诘问。然则,悲哀的是,古不如此,今亦不如此。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璧、驷马这样的厚礼,还不如进献这样的道。而在笔者看来,这里的道意指广博的德行和至善之心。“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美言和美行便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保。同时,亦代表着社会的一种德行和有序。统治者具有这样的道德,方能不弃人;不弃人,方能不被人弃,从而才能拯救社会之不善;而民众具有这样的德行,才能以一化十,以十化百。以少数之模范达多数从善之目的。这便是道的社会功用和道德功能的重要体现。
这也是“古之贵此道者”的重要原因吧!“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有求必应,有罪也可以免除,所以为天下尊重。道德至善,净化万物,恩泽万民。尊道、重道、修道、悟道,得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净化,亦更是社会的和谐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