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小区外新开了一家理发店,透过玻璃门,看到小店打理得很干净,因离家近,就到那去理发,每次理完发,扫码付钱后,我都会说一声“谢谢”,几次之后,师傅对我说,应该是我谢谢你,谢谢你照顾我的生意。我笑笑,走出小店。
我知道,他不清楚我为什么每次要说谢谢。我自己心里明白,我的谢谢与我的礼貌、他的手艺无关。只是因为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剃头师傅。
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我也尊重父亲曾经从事的职业,对和父亲从事同行业的师傅,我也一并尊重。从我工作之后,我每次理完发,都会对理发师傅说声谢谢,哪怕他(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现在一般称呼理发师傅为发型师,以前,我们农村那叫剃头师傅。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我读初中时还给我剃过头,那时,他五十多岁了。
我上初二的时候,快过年了,他到楼上拿下一个很小的木箱子,里面装着他的剃头工具,很小心地摆在小方桌上。然后搬了把椅子放在大门口左侧,让我坐在椅子上,从工具箱子里拿出洗得灰白的围裙布,背对着我向外抖开,再走向我的背后给我系上,用擦得锃亮的手推剪子开始理发。
理完发后,到厨房兑好水,开始洗头,父亲用手在脸盆里再试一下水温,摸在我的颈部问,冷不?我说,可以。父亲洗了几下之后,会用一个专门用于洗头时抓头的一面有很多针型的圆形物件在我的头上顺时针绕几圈,然后再反时针绕几圈,我特别喜欢那圆形物件抓头的感觉,头皮松松的。现在理发时,基本不用那东西了。
洗完头,我又坐回椅子上,父亲拿出荡刀布挂好,拿刮须刀的正反面在荡刀布上来回快速地磨蹭三两下,仅仅只刮鬓部和颈部的头发,胡须和面部的汗毛是不会给我刮的,说小孩子不能太早刮。最后用梳子把头发向右边梳好,面对我,退后一步,看一下,感觉满意之后,松开围裙布,我的头就算是剃好了。
父亲给我剃头时的那份认真让我印象深刻,哪怕是给比他小四十岁的儿子剃头,丝毫不含糊,那是一种对自己职业的尊重。
尽管说职业没有贵贱。小时候的我,认为这手艺很高级,可以摸别人的头,其他人怎么可以摸别人的头呢?但父亲对自己所从事的剃头这一职业不是很满意,甚至认为有些低级。所以后来,父亲送两个哥哥去学艺,都没有学剃头这门手艺。原因很简单,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不是说赚不到吃饭的钱,而是到了吃饭的点,不知道到哪家去吃饭。
6、7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在乡村,很少固定的理发店,父亲要提着一个剃头箱子走乡串户,哪家有人需要剃头了,就在哪家找条凳子开始,3、40分钟后,剃好了,没有人再需要剃了,又开始继续走乡串户。在张三家剃头 时还没有到饭点,到李四家剃头时又过了饭点,这是比较经常的事情。
那时,农村都穷,到哪家吃饭都不是轻松愉快的事。碰到饭点,父亲一般是免一个人的剃头工钱换餐饭吃。现在,这种走乡串户式的剃头师傅基本没有了。理发店慢慢多起来,父亲慢慢变老,也就专门在家务农了。
大多人见到自己或家人所从事职业的同行,会有莫名的亲近感,那是一种对职业的亲近感,也许是更能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吧。看到一些报道,有些农民出身的孩子,辉煌腾达后,再面对农民时却高昂着头,真的让我无法理解。
2022年2月1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