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心之归属:本真质朴

作者: 李姐有解药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2:06 被阅读614次

    原文

    十九章

    绝智弃辩【1】,民利百倍;绝伪弃诈【2】,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4】,少私寡欲【5】。

    【注释】

    1 .绝智弃辩:大多数版本作“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陈鼓应教授据古本改之。全书“圣人”一词共32处,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绝圣”与老子主张不符。“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疑是传钞者据以妄改。

    2.绝伪弃诈:现世通行本多作“绝仁弃义”,陈老据郭店简本改之。

    3.文:陈老注释为文饰、巧饰。个人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公文”、“口号”,类似于宣传标语之意,因为后文老子已经提到,前面提到的这三点,还不足以治理天下。

    4.见素抱朴: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没有染色的丝,引申为单纯。朴,没有雕琢的木,引申为质朴。

    5.少私寡欲:有版本此章“少私寡欲”之后,还有一句“绝学无忧”,陈老据简本将“绝学无忧”调整至下一章句首。

    今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自然会消失。这三者皆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质朴、减少私欲。

    图片来自网络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老子》第二版校诂出书时,郭店简本尚未出土,因此该版本前面两句仍然是“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当时结合上一章“大道废,有仁义”理解,觉得老子之所以提倡“绝仁弃义”,可能是因为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废”的结果,所以该当摒弃,而现在看到陈老据郭店简本修订后的本章,也觉得不无道理。看来人的自洽系统相当强大,只要是自己相信的,总能自圆其说,呵呵。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陈老治学的严谨和胸襟的开阔,勇于否定和修正自己的著述,的确是大家风范,所以至今追捧其校诂和注译。

    《道德经》流传至今,现世版本与老子当初留下的真迹相去几何,已是无人知晓,后人从自身角度出发所理解的“道”,也许仅仅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就像几年前的第一节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句现在已忘记了出处的话: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它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所以争论对《道德经》的理解谁对谁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手中的这本《道德经》还是当年老子的真传么?如果是真传,争论就失了道,因为老子反复强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你要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它跟你不一致的理解是错的并予以抨击,那明显未得老子真义,别说“善利万物”了,老子教你的“不自见”、“不自是”、善下”、“不争”去哪儿了?如果不是真传,那争论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信自己愿意信的,在践行中去验证和证伪,去悟得属于自己的“道”,好过无休止地纠结着想得出一个孰是孰非的肯定结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本身也背离了老子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图片来自网络

    绝智弃辩”,不自以为聪明,少与人争论,节省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谐指数上升,“民利百倍”是必然结果。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虚伪巧诈盛行,人们陷于对他人的防范,总是怕自己上当受骗,于是给自己戴上了厚厚的面具,因为我们怕被人看穿,这是危险的暴露,我们得想办法保护自己。长此以往,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被湮没了。如果没有伪诈,人人坦诚以待,彼此间放下了防御,原有的孝慈等美德就流露出来了。

    之前带孩子参加一个公益活动,看到义工老师无私的付出,所有参与者都被感化,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真诚的微笑,大家都愿意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充分肯定的成就与喜悦。在这种氛围之下,流动着宁静安全的暖流,彼此内心充分敞开、坦诚以待,那样的真、善、美,恍惚间会让你觉得来到了世外桃源。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人总是有欲望的,古人讲“食、色,性也”,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欲望是人的天性,只有像颜回那样的贤人才做得到连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得其乐,普通人的正常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应该予以肯定。只是,如果欲望过度膨胀,不能获得满足时,有人就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盗贼就产生了。所以盗贼并非天生,老子在第三章也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所谓的巧与利,就是“贵难得之货”,这样的浮华风气下,人心难以保持定静,嫉妒与贪婪会诱惑人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焦虑和浮躁几乎成为社会的普遍症候。

    前面三句,从营造社会良好生态的高度提出了治世的主张,然后老子接着说了,光有主张那是不够的,口号喊得再响,也要落到实处才有用。接下来需要从个人做起,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了首位,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换成大白话就是:你若有实力,那就要利益众生为天下人造福,你若确实过得不咋地,那就顾好自个儿,别给人添乱。老子也以人为本,整部《道德经》,亦可称为指导个人修为之宝典,道理很明显,处于微观的个人好了,宏观上组织和社会才可能好。老子主张的个人修为,是要回归本真,减少私欲,保持质朴。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才能做到本真质朴?

    回到内在,回归自然。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是圆满完整的整体,圆满完整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完美,而是平衡与和谐。保持与内在的连接,体验无比的丰盛。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分子,用“心”去感受自然,进入浩瀚中,就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这滴水也成了大海,当心回归宁静时,便能知觉花的芬芳、鸟的鸣唱,便能感受雨水润泽、微风轻凉,我们与自然发生着连接,我们就是自然。内心的自在与满足,又岂是外物可以比拟?心田的辽阔与平静,又岂是物欲可以扰动?自我丰富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就会更加的恰如其分,他人也会经由这种良性的连接而获得滋养,这便是正面能量的传递,会形成一个能量的场域,惠泽彼此。

    我用的最简单的回归方式,就是正念,也曾不止一次的分享过收获。正念的练习可谓是《道德经》的实操功课,不论是正念静坐观呼吸还是身体扫描还是正念瑜伽,都是从觉察身体开始,建立与自己的连接,回到无边无垠的内在。一旦体会到内在的宽广丰足,那些所谓的智辩巧利,就不足以让人动心了。

    让自己这一点星星之火,先点亮起来。不奢望顿悟得“道”,相信积累的力量,从迈出脚下这一步开始,走起!

    图片来自网络

    注:原文部分参考书目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九章 心之归属:本真质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p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