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的启示

作者: 雨人的伞 | 来源:发表于2024-12-23 10:06 被阅读0次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何其有幸能在对的时间遇一本对的书。2024年,我最感谢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让我走出了困住自己的茧。

一. 小说的语言:全篇白话,没有任何炫技,但每个字都用在了点上。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全篇使用短句子,句子之间一环套一环,常常使用的说法是:不是…… 不是…… 而是,一件件事情,一桩桩情理都码放得明明白白。

还有就是幽默的方言,每次读到这样人物的对话,就会想起我故乡邻里间的,那种本分的,有时带点自嘲的,对生活无可奈何的调侃。

全篇人物间的精彩对话此起彼伏,有时,我会忍不住读出声来,堪比看一场脱口秀。最精彩的,莫过于传教士老詹奉劝老曾入教的那一段。

老詹说:"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老曾:"我本来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二. 小说的谋篇布局:

此书上一部分写出延津记,讲述了以杨家庄卖豆腐的二儿子的一生,他先后做过豆腐,杀过猪,染过布,信过主,破过竹子,沿街挑过水,在县政府种过菜,嫁给卖馒头的吴香香,贩过葱,最后老婆吴香香与银匠老高私奔,随后他带着养女彩玲假装外出寻找吴香香,最后他的养女被人拐走,他四处寻女。

他的名字也先后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最后改成了他从小最崇拜的喊丧人“罗长礼”。

第二部分,时代跨越到了彩玲之子牛建国已结婚生子,由牛建国与妻子庞丽娜的婚变故事开始,牛建国当兵复原后,做了卡车司机。他的好朋友中有发小、有战友、也有后来因为工作认识的几个谈得来的人,故事的编织线以妻子的两次私奔为源头,牛建国遇事总爱找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他一直在四处找朋友,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

小说最后,在在心灰意冷之时,又想去找曾经给他“真爱”的章楚红,他铁了心要找到她,到此为止,故事戛然而止。 这样的结尾非常适宜,读者都知道即使牛爱国找到了章楚红,他们根本不可能幸福,故事也不会有完美的结局。再写下去,还不是一团乱麻的生活重新叙述一遍?

不知道刘震云老师当初是如何构思这篇巨作的,文章中的主线是杨百顺,以及牛建国的命运,但其中牵涉的人物庞杂,有各行各业的人物,做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牲口的、赶大车的、县长、开染坊的、酿醋的,蒸馒头的、卖肉的等等。 但所有这些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爱好。这样的小说是需要大量对生活的观察,如果不是多年的积累,很难写出如此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我真是佩服至极。

全篇小说一气呵成,一环扣着一环,而且前后呼应,构思巧妙至极。比如讲到传教士老詹除了传教,还热爱建筑,去世时留下了一张教堂图纸,上面写着:“恶魔私语”。吴摩西保留了这张图纸,在小说将要结束的时候,吴摩西已去世多年之后,牛建国又再次见到了这张图纸。

三 用最朴实语言讲出最深奥的道理

读到这篇小说,给我最大的震撼的是,原来小说根本不需要用多么华丽的,甚至是厚重的语言,只需要简单的词汇,就可以写出人间的真实,比起那些深奥的哲学书,这样讲述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1. 朋友: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千里难寻。

本书通篇都在讲朋友,每个人都有或者在努力寻找,亦或遇到了自己“说得上话”的朋友,可以倾听并帮助自己分析解决烦恼。甚至主人公杨百顺或者牛建国几次在自己人生重大问题上,都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使得人生发生了转折。当然,朋友的建议有时候时对的,有时候也不一定都对,有的是出于真心,有的也许只是敷衍。

书中开篇讲到做豆腐的老杨,一辈子都把赶大车的老马当做朋友,遇事总要问问老马,但是老马打心眼里看不起他,每次出的主意不过敷衍了事而已。 许多年后,老马死了,老杨瘫痪在床,当年与老杨一起摆摊的老段来看他,他对老杨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是说这事, 是说这理儿。 不拿你当朋友的 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 你倒不往心里去。

我想这是大部分人一辈子的痛吧?我们总是付错了真心,有的时候你会死心塌地,付出全部诚意把别人当朋友,其实人家心里根本就没有没把你当朋友。

杨百顺在谋生路上又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不断寻找可以“说得上话”的朋友,在染坊,他找不到任何知心的朋友,甚至觉得猴子“银锁” 倒是一个知己,结果反被猴子给耍了。

在电影《千与千寻》中有一段台词:“人生就像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建国,他们的那些自认为是无话不说的朋友,无一例外,或由于人生的轨迹不同,或短暂的交集结束之后,或是某种误会,或当初就只属于“相见欢”的朋友,最后所有的朋友都离他们渐行渐远。 

人有的时候容易困在某一段关系里,会因为失去某位曾经的朋友而伤心难过,但是如果我们跳出来,站在远处看看,回望自己的经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一个人可以一直陪你走到尽头?所以啊,一切随缘,如果朋友要走了,那就挥手道别,不远送。

然而,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跳出来贾樟柯《风流一代》告别场讲到的几句歌词:

告别总是无言无语,也许再不相见,我心中常有你。

在读完这本书的过程中,看着书中的杨百顺,牛建国,费尽周折,或者不远千里,只为听朋友一句建议,或者只为了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里的烦恼,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朋友真的就那么不可或缺?朋友的意见就那么可靠吗?他为什么不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人还是要让自己变得有智慧,提高自己的认知,孤独是常态,依赖谁最后都会失望,我们最好的朋友其实都是自己。

2. 凡人都有难处

“凡人都有难处”这是传教士老詹奉劝杀猪的老曾入教时所说的一句话。本书中的人物,一次次经历他们的为难时刻,有时候吃不上饭,有时候被人欺负,有时候为情所困,甚至有时候被逼无奈到要去杀人 ,不过最后谁都没有杀过人。

就连信主的老詹,被几任县长夺走了教堂,他无奈之下只好蜗居在破庙里头,但是他不忘精心设计着心目中的教堂。

凡人的难处还在于,其实他难的不是某一件事,是一件事之中又牵连着另一件事,正如文中所说:

这些年杨百顺经历过许多事知道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老蒋不爱说话,原委又拐着好几道弯。

其实,人所有的难处都拐着好几道弯,文中几位看似智慧的朋友,可以帮着杨百顺或牛建国,来码放事情,一码一码梳理捋顺,事情这样分析似乎很分明了,似乎也有了该去解决的方式,但实则难处依然一团乱麻。

《一句顶一万句》的前部分时间设定在普通大众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后半分是则完全不同,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但是文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有难处,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读完此书,回望全篇,再想想周围的朋友以及我自己的经历,我忽然不再害怕任何事儿,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不要指望有序,不要指望心无闲事,烦恼总是不断,我们只需要一件一件去解决,解决不了的,留给时间。但是无论何时要警惕自己的执念,随时告诫自己:一念放心,万般自由。

3.喜虚不喜实。

本书的第一部的众多人物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喜“虚”,就是说他们都有除了谋生以外的爱好。 杨百顺本来应该是子承父业去做豆腐,但他一辈子就惦记着罗长礼喊丧的技能,而罗长礼本来是个做醋的,醋做得一塌糊涂,喊丧就喊出了名堂。 老詹本来是传教士,他却一生痴迷于建筑。县令老胡热爱木匠,竹业社的老鲁热爱“走戏”…… 

因为最近在同时阅读两本书,所以想到了另一本《哈德良回忆录》的一句话:

人皆有志, 人人都有其喜好,亦有其目标,或者说有其野心,有其极隐秘的偏好及最高尚的理想。我的志向,一言以蔽之即为"美"字。

不仅是皇帝,我们普通百姓都有各自的喜好,这纯属天性使然。写到这些,不知为何,我想起了老家对面山上住着一大户人家,家里有5个孩子,男人是矿工,但他独爱拉二胡,夏天的晚上常常听到他家传来的的二胡声。

刘震云在这本书对于的普通人喜“虚”,着墨特别多,他写到每个人物的职业的时候,都会特别写出让他们痴迷的东西。我原来以为自己有点“怪”,总是喜欢一些与自己的境况格格不入的东西,比如书法,读书,翻译,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原来不是怪胎。平凡琐碎的生活已经把我们折磨得没有什么快乐了,偶尔找点“虚”的事情做做,让我们有理由逃离眼前的生活。

我热爱翻译,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不过是个“笑话”而已。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我所付出巨大的精力,消耗的漫长的时间,与收获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我想就当它是个笑话吧,至少在经历的过程中,当我全身心投入,体会到那种心流的快乐,当我把一本本厚厚的书,通过日复一日辛勤劳动变成译稿,最后变成签字印刷出来的时候(虽然译稿交付之后,其实与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我所收获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无法比拟的,那一瞬间的“虚”就不是个笑话了,对我来说就是千金难买的快乐。

所以,对于书中小人物的各种热爱,我是相当受感动的,也许他们是已经穷困潦倒了,依然能够在心中保持热爱。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有既定的轨道,我们要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尽到自己该尽的义务,但是,如果毕生有一项热爱可以坚持下去,这一生就没白活。

4. 过日子
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有时候,我们会迷惘,想要通过努力去改变命运,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按照已经既定的剧本去演。

杨百顺如此,牛建国如此,剃头的老裴如此,就连信主的老詹也使如此。

那么,在看过了这么多人的故事之后,我告诉自己,人人皆是如此,不要企图去改变生活,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要幻想去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哪有什么事有价值的?最后不都是一样尘归尘,土归土。

牛爱国他妈晚年对他说:

我活了70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5.一句顶一万句

我看到刘震云在一次采访中,说:有没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呢?也许因为一句话,你就死心塌地认定一个朋友,也因为一句话,从来与他不相往来。也许因为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改变你的一生。也许因为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坠入深渊。

也许在这本书中是有的这样的“一句话”,但我觉得,一个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人,还是要靠自己的智慧,所有的选择,不单单是一次选择,其实背后有很多原因,朋友不一定知道其中的缘由,即使他是真心帮你,永远不如你自己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人还是要靠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顶一万句》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xz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