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索问”到“勇于发问”

作者: 汉说信数 | 来源:发表于2023-09-30 13:46 被阅读0次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2022版课标在总目标描述中提到“学生能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题,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这几年的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了未来人才发展的重要素养。

    从各地市质检卷走势,有关提问的命题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当我看到检测卷中要求孩子提出“简单问题”和提出“富有挑战的问题”的那一刻,我不禁反问自己“班上的孩子真的会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吗?”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孩子自我研究和学习的关键品质之一。当孩子开始有问题意识时,他们开始思考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并通过提出问题来寻求答案。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奇怪的是孩子们好像都不太会提问,或者说不知“索问”。分析孩子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教材和课堂中所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是教材和教师的提前预设,孩子一直没有机会进行有效提问的机会;2.由于身心发展特征,孩子还未完全发展出提问的能力;3.缺乏足够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心。怎样才能让孩子从不知“索问”到“勇于发问”,甚至提出高质量问题?成为了当下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无论是课堂还是生活,我们除了需要教给孩子如何去提问一些技巧,还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提问机会。

    【提问技巧】

    课堂上在研究新事物时,不妨我们带着孩子们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三个往往是我们内化新事物的三个基本框架。具体落实到更细致的地方,我们还可以想“这么做对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吗?”“这些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与之前学习的什么内容有关系?相同和不同分别又是什么?”“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什么方面?”等等。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刻意的练习。

    【提问时机】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创造让孩子们提问的契机。

    课前,我们可以利用“你想知道什么?”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例如,四年级《平行与垂直》这课,孩子通过预习,进行问卷反馈。其中,问卷的最后一题“你想知道什么?”,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有没有既平行又垂直的直线?”“平行到底是什么?”“两条竖着的线算不算垂直?”“平行、垂直、相交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平行垂直有什么用?"等。孩子未进课堂,就开始满怀期待本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这些问题去整合,不能让孩子提出问题,但收获未果,从而导致对提问失去兴趣。

    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你有什么不明白,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这个问题让孩子暴露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例如,五年级《用估算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学习了用上限法和下限法解决问题。在“你有什么不明白,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这一环节,孩子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困惑。“为什么表中要写大于100,而不是等于100?大于号从哪来的?”“为什么有的问题要求上限,有的要求下限?”“有没有快速判断上限法和下限法的方法?”“26.5×0.8在求下限时,为什么把26.5估成了25,而不是26?”“可不可以不用上限和下限,而是用“四舍五入”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给了孩子们继续深入思考的契机和动力。接下来的讨论,无需教师添加“佐料”,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全部释放。在后续的讨论中,孩子们并未得到“有没有快速判断上限法和下限法的方法?”问题的答案,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结果,还需孩子在之后的应用中,自己去归纳和总结,在后续我们可以找一个契机,一起来交流。比如,我们让孩子做一个收集和ppt展示,对自己的结论发现进行全班的汇报和说明。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自我去探究验证,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课后,我们可以发散思维,通过“你还想研究什么?”作为切口,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例如,当课堂上已经解决“10个连续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让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在作业中,我就发现有的孩子对“15个连续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进行了研究,有的孩子对“100个连续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进行了研究,有的孩子反向思考对200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出几个这样连续的三角形?”进行了研究等。当孩子们自己成为思考的主人,也就逐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素养。

    从不知“索问”到“勇于发问”,其实缺少的可能只是方法和机会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不知“索问”到“勇于发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dt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