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是爸爸从供销社买回来糕点的味道,是浓香的猪蹄子的味道,是沾满墨香的对联的味道,是香味横溢的饺子的味道,是噼里啪啦过后的鞭炮味,是烧豆腐烧丸子砍三刀的油油味,是旺火里浓浓的炭味,是你挣我抢的糖果味,是胜过满汉全席的饭菜味,是醇香浓郁的酒味,更是亲人团聚,阖家欢乐的亲情味……
(一)备年货
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忙碌,备年货,做年食。先是和粉丝,因为山药粉是最好保存最不容易坏的。紧接着炸油布袋、蒸馍馍、炸豆腐和丸子,这些活一直延续到小年后,五台的特色年味,香味横溢……
那些年,我们的年食烫猪头
老家过年最有趣。爸爸买下猪头蹄子为我们做美食。于是乎,铁火柱往炉子里一放,不一会火柱烧红了,拿到院子里往猪头上一放。“哧”的一声,一缕青烟冒上云霄,如此反复,一会的功夫猪头上残余的毛就一干二净了。在滚烫的开水了烫了又烫,洗了又洗,悬挂着把水沥干后就可以进锅了,然后放上茴香、花椒、姜片、葱段、蒜瓣,开始煮。
那些年,过年理猪我们坐在热炕头,看着干柴棒子红红火火的灶火,闻着锅里煮猪头、猪蹄愈来愈香的味道,那个美,美到心底。古人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而我们是闻味解饿。只能吃四只猪蹄,猪头上的肉剐下来缚猪头肉。我剐着一块一块诱人的肉,把大的放进盆里,末了小心翼翼地舔一舔刀尖上残留的肉汁,那一个香,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香到骨头里。那时的我们就是这样容易知足
烧豆腐丸子
烧豆腐、烧丸子是我们家乡的特色,沿袭至今。现在经过包装,成了腊月送亲戚朋友的上等好礼,让他们在异乡也能尽享家乡的特色,嚼出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豆腐丸子买下的白豆腐,用压河捞机器压两遍压碎,放在粘布里把水拧一拧。接着加上花椒、些许食盐、味精后搅拌均匀,搓成大小一样的圆球,白花花的一片像汤圆一样。放在蒸笼上微蒸3分钟,出锅后蘸上白糖熬制的色,颜色立马变红,放在锅里一炸,一膨胀,煊煊的豆腐丸子出锅了,皮子香脆,瓤子软嫩,一入口,皮香肉嫩,顿觉精神倍爽。
(二)喜迎春节
贴对联
年30显得尤其忙碌,贴对联是一件重任。一大早,大人孩子早早起床,打扫了院子。在灶火上熬一锅面糊,开始贴对联。
数九寒天的季节里,人们捂着手,呵着气,搓着手,一副对联一副对联地贴着,冷并开心着,冻且快乐着……
对联红红的对联象征着喜庆,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团团圆圆……
儿时,对联是腊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家尤盛。村里人等我父亲从单位上回来帮大家抽空写对联,从腊月就陆续送来红纸预约。奶奶家是村里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之家,爸爸是吃国家饭的文化人,尤其喜欢舞文弄墨,自然而然,写春联的重任非父亲莫属。因此,我们家的人络绎不绝,奶奶有些嗔怪,但也是乐此不疲。
如今写对联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街上林林总总的对联成了主旋律,再也没有那墨香味的对联,再也没有龙飞凤舞的书法,再也没有忙中生趣的闲情逸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垒旺火
垒旺火,是一项相当精致的技术活,谁家垒得旺火又高又大又旺,就意为着来年“旺旺哒”,因此人们垒旺火也相当细致、用心。先摆三块砖或者石头作支架,再用玉米棒子围一圈,中间加点细软的毛毛柴禾,然后用绳子捆住蹲放在中间,之后上面在加些干柴。最后在外边一层一层垒上碳,围成圆圆的旺火。
这些年,我们的旺火现在街上摆的都是现成的旺火,插电的,木头串成的,外面盖上红布绿布剪了图案的旺火罩,美观大方,环保节能。时代在进步,连旺火也在不断改进……
岁月变迁,时代更新,但还是怀念小时候的炭旺火,众人在旺火上暖着手,大年初一左三圈右三圈的转旺火。
转一年的平安,转四季的吉祥,转全家的幸福团圆…..
儿时春节娱乐: 电视
儿时的年味是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包饺子边看电视。那个年代,调电视也是一项颇有考验的技术活。一会上房转天线,一会下来拧调台按钮,“咯嘣咯嘣“拧半天终于隐现人影,虽然雪花点子老大,麻点子老多,依稀能听见声音也是一种乐事。
好容易,屏幕上显现画面,我们盯着14英寸的黑白电视目不转睛,一个镜头也回味无穷,躺下还要讨论剧情,开个卧谈会,方能进入梦乡。
那时候过年,没有饭店的年夜饭,没有电脑在线同步播春晚,没有ktv的狂欢,电视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我们紧紧抓住它的手,生怕转眼它就会飞走。
那些年,我们的春晚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期春节联欢晚会,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舞台是简陋的,灯光是寒碜的,节目却是精彩纷呈的,留给我们是新奇的,回味无穷的。那时的歌曲唱遍大街小巷,影星歌星风靡一时,让人怀念至今。
现在,那时的星好多已经陨落,却永远驻足在人们心中。他们是艰苦岁月里的阳光与希望,曾温暖了你和我,温暖了一代人……
熬年
我们家乡的“熬年”,俗语叫“守岁”,意为“守着不能睡”。大人们一边忙活大年初一早上的上供事宜,一边忙着包饺子。年幼的我们更是舍不得入睡,兴奋得跑来跑去,时而为大人帮忙,时而为新衣开心,时而为美食满足。
爸爸总要取出来精挑细选的花炮为我们燃放,这是孩子们的最爱,每个人在烟花的照耀下露出开心的笑容,孩子们跑着,乐着,大人们看着,笑着……
那些年,我们的花炮每个人都幸福着……
熬了一晚上,听到第一声鸡叫后,出去放一个大炮,惊醒美梦中的乡邻,然后回去和衣躺会,过一会再起来点旺火。新一年的第一声炮,意义非凡。
(三)欢度春节
拜年
正月初一是迎喜神,起来梳妆打扮后出门朝喜神的方位响炮,意为新一年喜事连连,笑口常开。初二迎财神,接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所有人都希望财源滚滚。
抢糖
大年初一拜年磕头的盛况堪比赶会,东门出来西门进去,热闹非凡。那个年代没有压岁钱,糖也成了稀罕物品。
早上是男子磕头,带着小孩子到本家的各个长辈家磕头,还要祭拜家族的云谱。
吃罢早饭,洗了锅安顿好家里,就该妇女同志们登场了,挨个到长辈家拜年。
孩子们通常会由一个年长一点的带头,组成一支孩儿兵,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人们都露出欣喜,仿佛都是自己家的孩儿,露出慈爱的眼神,大方地撒糖、送核桃。
一群本家的孩子们跟在后边抢糖,站在院子里高高地喊:“二爷爷,二娘娘,给你们磕头了”,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的长辈高声回应道:“磕哇!”于是乎,众人一应而就,齐跪地,长磕头。紧接着,长辈扬起盘子里的核桃、糖、烟向我们撒来,犹如仙女散花,又如观音菩萨撒露,底下的众孩儿们乐呵呵地你争我抢,好不热闹。
那个年代没有压岁钱,糖也成了稀罕物品。
这些年,我们的糖如今过年,糖成了最不起眼的物件。巧克力糖、话梅糖、榴莲糖,超市里琳琅满目,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糖果装扮了年,真正吃的人很少。孩子们吃,大人们喊着怕坏牙齿;老人们吃,儿女喊着担心血糖又升高了;年轻人轻描淡写的看看,挑半天偶尔吃一颗,也只是在消遣。开心果、榛子、松耔等各种叫上名叫不上名的干果登行入市,应有尽有,无所不有。糖被抢了行情,冷落了,成了盘子里最寂寞的。
结语
屋外炮竹声此起彼伏,屋内欢笑声连绵不断。烟花爆竹在空中绽放,欢声笑语从各处传来,春晚的精彩表演,人们的幸福笑脸,构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幸幸福福平安岁,团团圆圆吉祥年……
年,是人们休憩的港湾,是人们团聚的时间,是人们明天的希望……年,是忙碌的,年,是温暖的,年更是幸福的……
儿时的年味丨弥漫在心底的味道(1)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相机,未能记录,未能拍下一幅幅画面,只留着浓香的年味,在心底,在梦里,在骨子里……
那时的年,简单而快乐,单纯而美丽,愉悦而满足,欣慰而幸福。
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不是那时候过年有多么欢喜,而是现在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惊喜。
怀念小时候的年,幸好,没有远去太久,还好,存放在记忆的流里。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