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文·读书春风会员存文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认知觉醒》从这3点告诉你: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

《认知觉醒》从这3点告诉你: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

作者: 静心在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15:3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权可删

    《认知觉醒》这本书,我只想用“醍醐灌顶”四个字来刷新我的认知。

    都说人的一生有三次命运的转折点,一是原生家庭,而是选择伴侣,三是觉醒的自己。

    如果你没有优越的家庭和如意的伴侣,那么你一定要唤醒那个觉醒的自己,重新洗牌。

    韩寒曾在《后会无期》里说过一句话:“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都被这句话击中内心。

    本书的作者周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

    那时的他,虽然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

    有空就找朋友们聚会,时常喝到烂醉;经常熬夜,从不主动看书、运动;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视频、读八卦新闻、玩手机游戏;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他以为这种无忧的生活会继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与他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36岁时,别人都认为老大不小的年纪里开始探索自己。

    他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

    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两年多时间他慢慢解开了觉醒之路,创作了改变无数人的《认知觉醒》。

    《认知觉醒》的核心就是实践和改变,这也是解开我们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秘密。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世上之难事,“知行合一”算一条。

    你是否也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看到很多抨击内心的视频,阅读过很多自我成长且觉得很有道理的书,觉得自己都已经活得通透,这些道理也都懂了,可却久久没有实际的行动。

    真正的高手,都是“行动派”!没有付诸行动的想法和道理都是空头支票。

    01  认知是一种技能

    作者周岭原本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在认知上是巨人,但在行动是矮子。凡事只满足于知道,却行动力极弱。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

    当我们不会做饭的时候,会觉得炒菜很简单,只要把菜倒进锅里加调料就可以了,可到自己动手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该放调料,放多少才算合适,炒出来的菜能不能下咽,色香味是否俱全;

    当我们不会弹奏钢琴时,觉得动动手指就可以汇成悦耳的乐章,谁知自己坐在钢琴前根本不知道先动那根手指,当手指挥动时,却像不受控制一样弹出刺耳的音响;

    当我们还不会骑自行车时,觉得这也并不难啊,只有手把好方向,双脚不停交替踩就可以骑动了,然后到自己真正去踩的时候,才发现无法掌控方向,左右摇摆,甚至整个人都紧张起来。

    作者周岭说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认知觉醒》的插图

    所以,就如做饭,弹琴,骑车这样简单的事,因为我们还没有进行足够多的练习,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也没有受到过足够多的刺激并产生强关联。

    即使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掌握。

    我们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运用,才算掌握了这些技能。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满足于拥有或知道”的阶段。

    道理再好,道理再有道理,自己不去践行,不去刻意练习,永远也不知道这些道理是否真实,是否正确,这些认知也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02  觉醒意味着主动改变

    如果你觉得你已经错过了所谓最好的年纪,或许你也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这都没有关系。

    “避难趋易”是人的天性。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曾在书中写道:“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摩斯奶奶:画家,78岁退休之后从临摹明信片开始画画。
    安藤百福:方便面之父,之前是卖盐的,48岁出狱之后从零开始创业。
    百岁老人福杰·辛格:89岁开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100岁时跑完了26英里,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个人的成长和改变不在于年龄,没有年龄的界限就算你今年50岁,60岁,70岁,你都有觉醒和改变的机会。

    你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十年,十年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也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高手。

    你若放弃了成长和改变,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反正你都是穷人,折腾对了,你有可能是富人,折腾不对,你只不过还是穷人而已。

    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03 欲望太多,行动太少,深度学习才是好出路

    《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出了自己的书。

    目前,学习个人成长已经蔚然成风。当一个人对成长产生了新的认知时,就会着急地想看到成果。

    在网上购买一大堆书籍,找老师报课程,健身打卡,阅读打卡……这些看似不错的方法,好像成功指日可待。

    可惜这只是一种错觉。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努力,只是欲望大于行动的假学习。

    很多人说我每天都在坚持阅读,读大量的书籍,也认真地做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看起来对书中的内容已全然了解。

    殊不知,只是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一次搬运。就算心里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但也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度学习的开始,必须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的知识。

    书中分享了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输出,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要把自己所摄取到的知识去传授给别人,才是对一本书的理解。

    读完书一定要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懂得的道理,总要去实践才能过好人生。


    写在最后

    道理不可能轻易实践,无论是学会做饭还是做出美味佳肴,从学会弹钢琴到弹奏自如,还是从学会骑车到轻松自如,都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本书,一篇文章再有道理,倘若你只是把它添加到你的收藏夹而不做出任何实践性改变,这样的行为都是无效的学习。

    道理懂得再多,不如先去做好一个。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多少道理,而是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道理始终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让我们共同踏上觉醒之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从这3点告诉你: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oo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