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做手术,大吃了六惊

作者: 北美之北 | 来源:发表于2017-06-20 12:49 被阅读3033次

    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管窥。文章有点长,慎入。

    多年腿痛,愈演愈烈,老妈终于在医生建议下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听起来很吓人,开刀把人体自身这么大的一个关节拿出来,放进去一个人造的物件。实际上也的确很吓人,老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这是换骨。庆幸的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现在出院也已经好几天了。

    加上两年前的眼科手术,这已经是老妈第二次在加拿大做手术了。两次手术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跟在国内大不相同,让我们狠吃了几惊。

    第一惊,手术前竟然不住医院

    这两次手术是在两家不同的医院进行的。凑巧的是两次我们都被安排在当天的第一台手术,早上八点。说早上八点,不是八点到医院,而是八点准时进手术室。因为术前不住院,手术当天医院要求我们六点过就得到医院报道。换上手术服,护士跟病人确认有关注意事项,需要吃药的护士给药,需要输液的护士给扎上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八点手术正式开始之前完成的。

    加拿大医院的住院费用昂贵,不算任何治疗,单单是住院费每天需要一两千加元。在全民医保的制度设计下,医院里发生的一切费用完全由政府支付。政府自然不会为没有必要的费用埋单,因此医院在其手术流程设计中取消了一切非必要的住院。即使是术后留院观察治疗的时间也尽可能的压缩到最短。以年轻人最常遇到的住院为例,生孩子如果顺产通常只住院一天,即使剖腹产也不过两三天就得出院。 老妈的眼科手术,做完就离开,即使髋关节置换这样的大手术,也只留院两个晚上,第三天中午出院。

    第二惊,住院居然不需要陪护

    归功于家庭医生制度,加拿大的医院看不见国内那种人头攒动的画面。大部分的就医需求都发生在医院之外的诊所和化验室,到医院的除了急诊和少数需要大型设备的检验,主要就剩下跟做手术相关的病人了。

    因为医院里面人少,手术过程中,病人家属不像国内那样在手术室门外的走廊上翘首企盼,而是在专门的等候区等待护士前来告知手术进展情况。手术预计需要两小时十五分钟,护士准时来到等待区,带我前往病房。我们走过去,老妈已经在病房了。

    整个住院期间所需要使用的东西,哪怕小到一盒面巾纸一个水杯,医院都已经为病人准备好了。除了换洗衣服(多数手术病人在短暂的住院期间几乎不需要换衣服)和洗漱用品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带。

    至于吃的,医院有营养师针对每个病人的情况专门搭配一日三餐。入院以前医院会详细询问每个病人的饮食禁忌,包括食物过敏和出于宗教原因的禁忌。每顿饭送来的餐食都有一张清单,上面清楚的写着病人的名字和这顿饭包括的所有食物,冲咖啡用的几毫升牛奶也清楚的列在上面。这些都是由政府医疗保险支付的,病人不需要掏一分钱,也不需要有任何补充商业医疗保险。

    在国内住医院,家属通常需要请护工照料病人的饮食起居。而在加拿大,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护士来承担的,包括根据医嘱定时检查、给药、输液,也包括帮助病人上洗手间和为不能起床的病人端便盆、擦拭身体和换衣服。

    除了陪病人说说话,家属真的没什么可做的。老妈住院的这两三天,我和老爸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送饭,虽然医院提供食物但老妈吃不惯西餐。二是翻译,虽然个别护士能讲中文,但老妈的主管护士和医疗团队的其他工作人员只会讲英文。

    反观国内的情况,虽然住院时间比较长,但大量的护理工作实际上是留给家属和护工的。两种制度各有利弊。很显然,加拿大的这种安排让病人和家属都很轻松,病人也能够得到医护人员最专业的照料,护理的质量很高。但反过来说,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成本太高,如果把一部分工作交给护工,那么每个护士就可以照顾更多的病人,医院就可以更多地接诊。如果把这两种制度综合一下,也许能得到比较优化的一个方案。

    第三惊,术后康复安排得如此周到

    前面说到医疗团队,是因为除了医生护士这里面还有很多与术后康复相关的专业人员。与国内不同,在加拿大,术后康复治疗所占的地位不亚于手术本身甚至有过之。

    康复计划从手术之前就开始了。医院发给每个病人一大本书,内容包括手术之前病人在饮食方面应该如何调理,手术当天可能遇到的情况,手术以后的用药以及康复训练。接下来医院把近期做这个手术的病人集中起来上课,护士、药剂师、理疗师轮番上阵,把前前后后所有事情一一详细讲解。

    来上课的医疗团队专业人士里面有一位Occupational therapist,中文翻译成职能治疗师,主要工作是了解病人家里的环境,帮助病人对回家以后的生活做出各种安排。这位治疗师介绍了各种能够帮助病人实现生活自理的辅助器具,比如做髋关节手术的病人一段时间内不能弯腰,可以买一个不弯腰就能捡起地上东西的夹子,还有不弯腰就能穿袜子的小工具,诸如此类。上课的内容可以说事无巨细,甚至一一询问病人出院以后家里是否有人照顾衣食起居,如果没有人照顾则要考虑在手术前事先储存一些食物等等。

    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这些内容有点冗余,谁还不知道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啊?做关节置换手术的大多是老人。跟中国不同,加拿大老人多数不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手术后许多人都没有亲人照顾,因此帮助病人尽可能生活自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有人照顾,其实很多病人也希望自理而不是依赖他人,因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手术以后,医疗团队再次轮番上阵,到病房探望病人,进一步制定一对一的康复计划。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理疗师,在术后住院的两天里面,理疗师要教会病人一系列康复训练的动作,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在走步器帮助下行走、在拐棍帮助下上下楼梯。按照要求,不会上下楼梯不让出院,因为多数人家里都有楼梯。回想当年生孩子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环节,汽车上的婴儿卡座要拿到医院里面,把小孩按照规定的方法安全地绑在卡座上,护士检查以后才让出院。

    第四惊,全社会的力量帮助病人康复

    康复所占的重要地位还延伸到医疗体系之外。医院给出的资料中除了介绍出院以后有哪些机构可以提供政府付费的物理治疗,还介绍了许多方便病人的社区服务。

    这里面就包括公交车公司。加拿大可以说是车轮上的国家,不开车寸步难行。在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相对好一些,公交车四通八达。但即使这样,公交车的方便程度仍然无法跟国内的大城市相提并论,出行往往需要换乘多次才能到达,等候的时间也很长。

    做完关节置换手术,一段时间内病人不能够开车,出行依赖公交系统。为方便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公交车公司有一种上门服务的小车,提前预约,门到门服务,不受公交线路的制约,票价等同于一张普通公交车票。这种服务需要申请,并由医生或理疗师对病人的身体情况作出评估。根据伤病程度,公交公司终身或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这种服务。

    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还提供伤残人士停车位,即使病人本身不开车,只要他在车上,司机也可以停在伤残停车位。申请过程也同样需要医生提供证明。

    跟前面提到的康复措施一样,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也保证了病人在手术后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第五惊,看病不要钱,看医院的电视要钱

    前面说过,加拿大全民医保,看病的所有费用都由政府直接支付给医疗机构。但是也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住院,政府只支付四人间病房的费用,如果住两人间或单间,多余部分的费用需要自理或由商业医疗保险支付。老妈这次住的这家医院几乎没有四人间,住的单间,需要交少量一点费用。不过,医院并不怕病人赖账,住院之前不需要预缴押金,甚至出院的时候也不需要缴费。账单在出院以后才会由医院寄到家里,我们到现在还没收到。这个费用并不高,多数人都可以轻松负担,而且多数有工作的人都有员工福利补充医疗保险,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会付。如果实在无力支付,还可以申请减免。

    医院的运作也需要大量开销,很多时候政府支付的医疗费用并不足以支撑医院的日常运行,因此医院也有种种“创收”措施。比如医院的停车场费用都奇高无比。老妈这次做手术的医院位于郊区一个新开发的社区,可以说地广人稀,但停车费用堪比市中心最繁华地段。每个病房里面都有电视,要看?交钱。不看电视,上网?无线网络也要付费使用。当然,钱不多,许多病人和家属为了方便也就付了。

    做手术不要钱,住院基本上不要钱,看医院的电视却要钱。

    第六惊,城乡差别

    在加拿大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国家城乡差别非常的小,或者说大城市和偏僻农村只有生活方式的差别而没有生活质量的高低。两次手术的经历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看法。

    上次的眼科手术,省卫生部的网站显示平均等候时间大约是三个月。实际情况是我们周三去看了眼科医生,手术安排在下一周的周二。这次的髋关节手术,全省平均等候时间是245天,多伦多地区是150天,而我们从做决定到真正手术实际的等候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

    手术前在医院上课的时候,有的病人来自开车四五个小时之外的地方,还有些病人居住的城镇没有理疗师可以进行术后康复治疗。从这个角度讲,大城市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给生活质量带来了质的区别。

    ------

    我自己平时很少看医生。老妈的手术为我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得以近距离观察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写下来,一方面是为一直以来关心老妈手术的亲友介绍一些具体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医疗制度的朋友提供一点资料。

    感谢各位亲友的关心,祝老妈早日康复。


    参考资料:安大略省卫生部网站;图片来自Pixabay公开版权共享资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踩着风拾阶而上:中国护士帮病人所做的和国外护士帮病人所做的差距太大了,她们是远远配不上白衣天使这个称号的。 就拿深圳二医院这个所谓的地区大医院来说吧,护士的整体素质给你感觉就相当糟糕,别的不说,很多时候给病人量体温都叫家属自己量也不管你会不会,回头过去找她们你会发现,十次有九次她们坐在那看手机。 中国医院病人的护理几乎完全要家属承担的这种管理模式,搞得中国的医院看起来嘈杂混乱不堪,常常是病房内外,走廊,通道到处是家属,既影响病人休息,影响整个医院环境,又给病人家属造成精神和物质上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劳民伤财,最后费用其实不比国外便宜,大小病随便住个院就是10天半月,花个5万,10万都是基本的。
      • Joy大鱼治水:篇篇精彩
      • f1f24a8cf6e2:为毛我拔了智齿花了两千。。。我也是加拿大纳税公民啊!
      • 紫紫紫紫紫紫贝:个人感觉,国内医院由于制度跟医生个人素养的关系,确实有诸多不合理,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大条件,加拿大的也不适用我们。前段时间我们医院重金聘请国外专家,改良我们的医疗习惯和病患沟通。结果,没半年,他就辞职回去了,因为他没办法改善。我们的医患比例,病人本身的人文素质改不了,怎么改其他的?我一直坚信,把中国的国情给其他国家,不一定能做的比现在好。
        北美之北: @紫紫紫紫紫紫贝 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媒体经常有各种讨论。任何一个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也都受到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的制约。
      • 二十五岁的老奶奶:医院里照顾病人不能交给护工,是因为如果出了问题(例如扶上厕所时摔倒)病人受伤医院要负责,护工受伤病人自己也可能被护工告上要工伤赔偿。至于喂药、换药这些事情就更不能让医院以外的人来做了。我婆婆做了两次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两次保险都负责出院后到rehab center照顾两个星期,我们家属也挺轻松的。第一次的医生不怎么样,最近的这次医生还有网上追踪进展,定期就要问恢复情况(主要是我问她然后回复医生)。希望你妈妈也早日恢复:clap:
        北美之北: @二十五岁的老奶奶 谢谢你的祝福,也祝你婆婆早日康复。以前不知道,最近发现身边好多人都做过关节置换。
        北美之北: @二十五岁的老奶奶 是的,这里各种法律风险比较高,这也是制度的问题
      • 最终救赎:了解了。很有用。
      • mandymak:更正一下Occupational therapist国内叫做作业治瘵师。
        mandymak:@北美之北 作业治瘵师是国内这方面的权威机构-北京博爱医院的叫法。
        北美之北: @mandymak 谢谢,我不太清楚国内的翻译,在网上看到不同的翻译,随手用了一个就业指导网站上的名字
      • 红苹果生活笔记:祝你老妈快速康复
        北美之北: @红苹果推拿笔记 谢谢你的祝福
      • 我在睡觉:顺产一天出院,这点可不怎么好
        我的名字叫清阳:没病你在医院带着干啥?
        医院多脏啊,各种病菌病毒感染源的集散地。
      • 米斯特YANG: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 黄展锋:非常好的文章。大开眼界,真心希望国内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好好改进,家人住院,真是另家属万分痛苦!
      • ef1674ee7796:医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内在因素,外部规定做的再好,国内也难以转变。
      • 陀飛輪:中国人口基数大,国情是这样,没有可比性。康复医学在中国还处于新兴学科,根本做不到国外这种层析
        panda大胖: @陀飛輪 治未病很关键
      • 铃铛子:🙉学习了~
      • 菜七:医疗体系,应该是政府为民众谋福祉的具体体现
      • panda大胖:国家穷,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不过设想一下医疗一旦免费,国内目前这状况估计就是排队排队再排队,找关系找关系继续找关系
        panda大胖: @北美之北 的确如此,我有个朋友在澳大利亚,生病了(不是那种致命的)排队中,要1年多以后才轮到他,最后受不了,买了张机票回国做手术了😂
        北美之北:@panda大胖 加拿大的公费医疗制度其实存在大量不合理的浪费,中国人均资源有限,很多事情肯定是不一样的

      本文标题:在加拿大做手术,大吃了六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z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