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则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32061/faaacaa1d143cbb8.jpg)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临江仙·柳絮,》出自小说《红楼梦》,曹雪芹给这首词安排的作者是薛宝钗。大家都知道,曹公的诗词没有一首是白写的,都暗含着隐喻。所以,这首诗的意象就有了宝钗的影子。
柳絮是什么?是带着绒毛的柳树种子,风一吹,说好看了是“春解舞”,且“东风卷得均匀”,但是,最终不过也是蝴蝶蜜蜂簇团飞舞一样“乱纷纷”,有谁知道它们最终落到了哪里吗?“随逝水”“委芳尘”“随聚随分”是结局。所以,哪怕有着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终究不过是“休笑本无根”的真相。就是集中体现了一个字“空”。薛宝钗是“空”的。
有人会说,宝钗是大家闺秀,在“护官符”中,她家是“四大家族”中的“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她的才情连黛玉、湘云和探春都佩服,她作为一个亲戚,在凤姐养病期间还被请来协助李纨和探春料理家务,她性格随和,识大体,又有“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美貌,怎么会是空的?
宝钗家是皇商,是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珍珠如土金如铁”,什么样的人家,能把珍珠像土一样地挥霍?就是薛家,薛宝钗家。但是,这些钱跟宝钗没有什么关系。
好多人看《红楼梦》都会觉得黛玉是孤女,出身很低微,非常穷,很可怜,所以,比不过宝钗,这其实是幻觉,真实情况绝不是这样。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家祖上是世袭列侯的,后来不能世袭了,林如海很厉害,他考了前朝的探花,就是前三甲,而且,跟状元不同的是,探花不但文才要好,还需要长得特别好看才能被点为探花,所以,黛玉的美貌也应该有他父亲基因的影响。这样一个有才有貌出生贵族的林如海娶了国公府尊贵的大小姐贾敏,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一个肥的流油的差事。所以,论出身,黛玉比宝玉还要高贵,宝钗更是没办法比。林如海就黛玉一个女儿,他身后的家产可都是黛玉一个人的。
看宝钗,她家虽是皇商,很有钱,但只是有钱。宝钗还有一个哥哥,封建社会都是以儿子为主,薛家的家产将来都会是她哥哥的,跟宝钗没有任何关系,唯一够得上的,是宝钗未出阁前可以享受锦衣玉食,出嫁的时候有一份丰厚的嫁妆,仅此而已,所以,在金钱方面宝钗空对着她薛家的万贯家产。
宝钗的父亲早亡,只有她妈妈带着宝钗和哥哥薛蟠这一子一女生活,所以,薛家也是人丁凋零,虽然有钱,却因为没有官爵,所以,他们的家族身份不高贵。
宝钗一家进京是做什么来的?说是待选,竞选公主的入学陪读,想靠女儿在宫中,在皇帝身边,万一哪天飞上了高枝,薛家也可以成为贵族。
宝钗的哥哥薛蟠,是在他的人命官司之后才出现在小说中,如此,他身上有了污点,导致宝钗“政审”不合格,可能被取消了待选资格,所以,宝钗待选这件事情后面就没有了下文。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宝钗的出生不够高贵,自知不太可能被选中,所以,根本就没有去参加竞选。另外,薛家进京还是来探亲的,宝玉母亲和宝钗的母亲是亲姊妹,两姐妹在一起,诸事也好有个商量,这里面也许就有儿女的婚事考量,一切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所以,在改变家族命运和自身前途上面,宝钗家的打算是落空的。宝钗就这样内心空空,莫名其妙在亲戚家一住多年。
宝钗和宝玉的婚姻也是空的。有人又会说,不管后四十回是不是遵从了曹公的原意,小说中他们都成婚了,为什么说是空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终身误》应该是以宝玉的口吻写的。书中交代了,黛玉是灵河岸上一株绛珠仙草,她和宝玉一直都是木石前缘,哪怕所有人都认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只记得他和黛玉的木石前缘。宝玉婚后又是什么状态,“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晶莹雪”就指薛宝钗,他整天守着肌如凝雪的宝钗,即便两个人举案齐眉,然而,宝玉内心里始终装着已经逝去的“仙姝”林妹妹。娇妻美妾在侧,终归是“美中不足”“意难平”。
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宝玉都坚定地爱恋着黛玉,没有分一点爱人的真心给宝钗。贾家被抄家,宝玉离家出走,这样空壳的婚姻还是被宝玉抛弃。宝钗努力嫁给宝玉,到头来也还是落得两手空空。
宝钗给人的感觉是懂得人情世故,心胸开阔,她的“懂事”会让人怜惜,小小的年纪,她表现的过于早熟。也正因此,谁发现宝钗真正的朋友是谁?她没有能真正交心的朋友。
宝钗跟三春没有亲密的交往,她先前跟湘云合得来,湘云也在众人面前直言不讳,不惜得罪黛玉,说自己喜欢宝钗大度、不爱计较,后期,两个人也没有更多来往,那种“友谊”虎头蛇尾。她跟黛玉参禅,可是见解不同,跟宝玉谈论多,却经常是站在高处教导宝玉,让宝玉感觉无趣。宝钗跟大家都是泛泛之交,可她无所谓,每天跟着大家写写诗,在家做做女红,陪着自己的母亲一起照顾大家的情绪,所以,众人都说她性格温顺,宽厚,又不爱生气。
宝钗在大观园中的居所是蘅芜苑。在贾政和诸位夫子初次到大观园给各处提匾额的时候,他看到蘅芜苑的第一感觉是“无味得很。”就是让人不感兴趣,没有留下的愿望。这里的匾额上提字是“蘅芷清芬”。“蘅芷”是散发奇异香味的香草,意喻宝钗身上有别于其它女子的特质。唐代黄滔《书怀寄友人》诗云:“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清芬”是说品性高洁,然而,这里独突出了“空”。
后面贾母来到蘅芜苑,感觉更是直接,空空如“雪洞一样”。宝钗的内心跟她的住所蘅芜苑一样,不像小姑娘一样玲珑有趣,而是像“雪洞”,是空的,冷的,是无情的。因为无情,所以没有什么妄念,也不会有什么破灭的失意,她的生活平平淡淡,如无波之水。
宝钗这样的性格体现在处理事情上也是无情的。她的哥哥背上人命官司,被关在狱中,她没有先想办法把哥哥搭救出来,而是跟母亲商议先问问哥哥还欠外面多少钱,要把外围的人情先梳理和打点好,她对于哥哥这个人,其实无所谓的。
管理家务,探春想改革大观园的管理制度,想办法开源节流,可是,宝钗却首先想到面子问题。她认为作为一个大家族抠一些小钱不体面,还不如把那些卖花草的钱分给婆子丫鬟,这样一来大家的矛盾就少了,一团和气,宝钗落得个体恤下人的好名声,好人缘升级。务实的探春改革就这样被宝钗走空了。
宝玉看戏,鲁智深有一句唱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到这一句就落下泪来。这是宝玉第一次感悟到无论你再执迷,再放不下,再心疼,最后都是“了无”,都是来去赤条条的,这个世界终将与自己无关。宝钗却说:“完了,坏了,这个人悟了。”你看,人家宝钗早就知道,她知道“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生结局,她也知道宝玉悟了。既然人生最终也是空空如也,那她为什么还会与别人计较?所有事情都无所谓,她的大度,她的看似“少年老成”就是这样来的。
宝钗是一个明白人,她知道到头来一切皆成空,她人性中的空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