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终于等到开学了。我想,学生一定会对这个加长版的寒假有很多的话要说,疫情对孩子的心理一定有所影响。开学的第一天召开了疫情教育专题。专题开始之前,我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这个假期对于你影响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说起疫情,好像疫情与他们没有关系。我感到有点吃惊,又想可能是提问的方式不对,学生没有说关于疫情的话题。我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这个假期发生的疫情,大家知道多少?畅所欲言。”结果还是令人失望,只有几个学生断断续续的知道一点残缺不全的信息,而且都是听取家中亲人转述。
作为中学生,本来四十多天的寒假延长了一个多月,怎么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春节全村封村封路,怎么没有问过为什么呢?我想,首先显示出应试教育下学生思维的狭隘。他们的心中只有考试成绩,只有课本,只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任何的外界信息。再之,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功利的成绩,竞争的排名,却很少引导学生却关心周围,关心国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这是一个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常识的现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们的使命不是考个好学校,不是考个好大学,不是找个好工作,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关心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这是不是奇葩呢?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也没有考虑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最后,从家长的层面,总是认为孩子还比较小,没有必要知道太多的不好的事情,更不要说参与到期中。总是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拒绝孩子参与任何事情,尤其是重大的事情。拒绝让孩子参加,却要孩子有责任感,有担当,这些能力是需要锻炼,不是说说就有的。
学生最终是社会的合格公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乖乖”学生早已不适应信息化的社会。我认为,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不仅要课本,还要读社会这本大书。要做到读书,切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要做到这些,需做到以下:
学校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培养的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机器,而是能够感知社会冷暖的人。学校培养的不是为学校争名取利的工具,而是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宁愿少一些分数高的学生,也要出现绝大部分的合格公民。学校培养的先应该是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人才。
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关注热点问题。老师不要把“传道授业解惑”局限在为学生讲解考点,讲解知识点,而是拓展到社会民生。教师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谁还会去关注社会呢?教师培养的不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更应该是有大视野,能独立思考的人才。
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的成长都是需要经历一些事情,参与一些事情,而不是随着时间就能够成长。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学会独立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