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了《泰伯》篇是对孔子的历史功绩评价。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呢?我们前面介绍过,孔子一辈子周游列国,不是想谋求被哪个国家重用,而是以教化为社会理想,宣扬教化精神。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1以泰伯让王的故事开篇,点出了本篇的中心思想,孔子以教化为宗旨,以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为目标,天下为轻也;
8•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以仁为根基,以礼为社会关系处理的软约束,“笃于亲”,则民就相处和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