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自古以来能够得到一的,上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大地得到一就会宁静;神仙得到一就会通灵;河谷得到一就会充盈。万物得到一就会有生机。侯王得到一就会使天下忠贞。由此可知,如果上天没有清明恐怕会崩裂;大地没有安宁恐怕会虚废;神仙没有通灵恐怕会消失;河谷没有充盈恐怕会枯竭;万物没有了生机恐怕就会灭亡。侯王没有了万民对他的忠贞恐怕会失败。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为根本的。所以侯王自己称作自己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低贱作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至高的荣誉就是不需要荣誉,不愿意像宝玉一样华美,情愿像石头一样质朴。
得一者,得道也。一者,使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一者,实乃万物各自遵守的自然秩序。天地万物各司其职,共行其道,方能互不滋乱,和平共生。由此可见,“一”是极为重要的。失去“一”的后果也是可怕的。失一者,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所指究竟为何物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常提到的二字:道、德。道强调的是宏观的,自然万物都应遵守、顺应的规律。德,强调的是微观的,人的内心应严循的准则。道德共生,相辅相成。道与德构成的完整秩序,即为一。
一,又可理解为天地万物间的和谐状态。万物归一,是为天下大同。阴阳二气,相克相生;寒来暑往,日升月落。和谐,亦是自然赖以运转的重要因素,亦是道所推崇和遵循的。得到一,就是得到了和谐,得到了稳定。所以上天清明,大地安宁,神仙显灵,谷物丰盈,万物都可以自由成长。和谐,带给世界的是一片生机,欣欣而向荣。得一,是秩序世界平稳运行的基础,也是德性修养的前提。万物循序而行方能致和谐。而现如今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也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思想么?
一为秩序、为和谐。得一者得秩序,得和谐;失一者失秩序,失和谐。映射到人类社会,这代表秩序和谐之一又该如何获得呢?对此,老子给出了答案。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贱一体,高下合一。这是我们早已熟络的辩证法。本章,笔者则从治国安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贵贱、高下”可理解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统治者处于高位,属贵;被统治者处于低位,属贱。从表面上看高于下之上,贵行贱之前。但以贱相比方显贵;以下相衬方显高。统治者获得权力和地位的前提是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可以赋予统治者权力,同样可以予以剥夺。统治者唯有做到时刻心系天下,心怀百姓,方能贵之又贵,高之又高。贵贱、高下方能和平共生,达到平衡合一的完美状态。然而,身居高位之人往往得意而忘形,在享受权力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时候早已将权力宝座的基地——民众抛之脑后。这便打破了平衡,扰乱了秩序,侵蚀了和谐。是为是一。故而,这样的统治是不可能长久的。
而从精神修养的角度看,我们又可从这句话中读出另外一层含义。以贱为本之贵为真贵;以下为本之高为真高。由此推之,至誉应以无誉为本。或者说至誉即无誉。至高无上的荣誉就是不需要赞誉。不求碌碌如玉,但求珞珞如石。不需要转瞬即逝犹如过眼云烟的虚华,而应看重珞珞如石般的朴实与厚重。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保持这样的心态去待人处事。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的杂扰所破坏。做到的是精神境界的得一,得和谐。若能如此,生命也定会焕发出别样的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