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达人联盟读书回到春秋读论语
忠信易见好学难——《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20章

忠信易见好学难——《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20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5:48 被阅读50次

    好学对人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重要的一点,就看是否保持好学上进的动力,以及实践躬行的毅力

    孔子说:“十来户人家的小镇子,一定会有像我这样忠实诚信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好学罢了。”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之二十八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在自称时,就用“丘”称呼。孔老师好像比较谦虚,明明是大贤大圣,却说即使偏僻的小地方也会有像他这样的人。不过且慢,孔子的谦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忠信”两字。儒家认为,若论本性,人都是善良的,因而忠实可信的人并不少有。孔子在此把忠信看成是人的先天禀赋,与生俱来。如果按孔子所说的“十室之邑”计算,单从字面上硬抠,这类人也是随处可见的,不算稀少。

    “十室之邑”,小邑,即小镇、小地方。“室”,房屋、家庭。“十室”的“十”是约数,形容镇子很小,并不是真的只有十户人家。“邑”,城镇、封地。有些人将“十室之邑”译为十户人家的小村落,这不对。村是乡间农民的自然聚居地,邑是古代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古时“国”与“邑”可以通称,邑是大国的附属国,或者说是都城的卫星城。“十室之邑”属于城镇,是其中最小的一类。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定会有像我孔丘这样忠实诚信的人。忠信是做人的美德,有些人生下来就有这种品格,可以说是坐享其成。但是问题来了,“十室之邑“的小地方,虽然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却“不如丘之好学也”,几乎没有像孔子那样好学的人。忠信的人,其品格基本上是相仿的,但像孔子那样好学的人,却极为稀少。这好比和田玉的籽料,虽然常见,但玉雕的精品却极少。为什么?缺少琢磨的功夫。

    于人而言,好学就是琢磨的功夫,好学的不同,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把人的忠厚老实本性看作是一颗玉石籽料,那么不学习,不努力,仍旧只是圆不溜秋的一团混沌之物。所以必须要好学才行。人若是忠信而不好学,就永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不可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到底。

    孔子自称好学,并无自夸之意,反而揭示了人不可能“生而知之”这一真理。孔子的好学表现在许多方面,学习态度上,学而不厌;学习方法上,温故而知新;学习目标上,达德达道;学习对象上,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时间上,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等等。

    孔子强调好学对人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道理并不深奥。在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中间,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有些人在学校读书时,非常出色,即使称不上学霸,也绝不会是学渣。然而踏上社会之后,却一步慢一步地消沉下去,最后竟然一事无成。相反,有些人在校期间成绩平平,以后的发展却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差别在哪里?很重要的一点,就看有没有保持一种好学上进的人生态度,以及实践躬行的顽强毅力。

    但好学的路毕竟是艰辛的。知识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人生阅历必须与时俱进才行,绝不能消极避世,随波逐流。只有在时代的大风大浪里始终保有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保持不畏挫折的韧劲,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因而孔子在此提醒,忠实可靠的人并不少见,但肯下苦功夫,把学习与求知作为一种喜好、作为人生事业来做的人,却太少了。

    这也正是孔子异于常人之处。后人为什么尊崇孔子?就是因为他的好学精神,因为他在困顿中的求索、践行和坚持,这一切常人无法承受,所以才把他树为难以企及的圣贤。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弄明白,好学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答案是只能以忠信为基础。要是没有忠信作基础,好学就成了祸害。正如人们常说的,“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好学的流氓,不讲忠诚,不讲信用,做任何事不计后果,没有底线,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只有建立在忠信基础上的好学,才会有益社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既要强调“主忠信”,又要强调“好学”。

    儒学大师钱穆先生有一段话概括得十分到位:“后之学孔子者,有孟轲、荀卿,最为大儒显学。孟子道性善,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上一语。荀子劝学,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下一语。各有偏,斯不免于各有失。本章浑括,乃益见其闳深。”确实如此,孔子的思想,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大精深!

    这一章的成语,并不是常见的四字,而是八字连用,同时还有一字之差的两种表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至此,《论语》第五篇《公冶长》就读完了。本篇内容承接前面《里仁》篇主旨,对仁德的实践意义进行深入探究。孔子的教学方法,重视从人的日常行为中去进行道德实证。本篇各章,孔老师通过与同学们的对话讨论,对门下弟子以及其他古今人物,共计24人的道德品行作出分析评价,从各个侧面论述了仁德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有点类似于现今大学讲课中的案例分析方法。

    接下来的第六篇《雍也》,孔老师将继续和同学们评析人物,探讨人生。精彩连连,敬请期待。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

    李炳南:忠信虽同,唯好学始能成为圣人。

    程子:忠信,质也,此夫子以身教也。夫子言人之生质固有无异于己者,然特不如己之好学耳,所以勉人学也。

    《论语正义》:“忠信”者,质之至美者也。然有美质,必济之以学,斯可祛其所蔽而进于知仁之道,故子以四教,先文行于忠信,行即行其所学也。《韩诗外传》:“剑虽利,不利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故学然后知不足。

    朱子: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

    蔡节:夫子于生知则不自居,于好学则不自逊,所以勉人学也。

    张栻:圣人斯言,使学者知夫圣可学而至。虽有其质而不学,则终身为乡人而已。忠信者,质之美,盖以实而不欺者也,圣人不居生知,所以勉人以学也

    刘宗周:圣人一身无他嗜好,只有好学一事,如饥食渴饮,依以为命,自少至老,孜孜不息,拾级而前进一步,又有一步,驯至于上达天德,而其心未敢以为足,没身乃已。此一副精神,真是前无千古,后无万古。至问其何以能此,亦从忠信之质来。忠信之质,人人有之,惟圣人能保之而不失,故发心既真,自有欲罢不能之味,久之而不厌不倦,即为至诚之无息矣,其究竟以完此忠信之质而已。

    陈祥道:十步之内,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忠信则德性能尊,尊德性而道问学,则广大可致,高明可极,其亦何所不至哉?时人之德性如孔子者,盖有之矣,然不如孔子之好学。此所以愚益愚,圣益圣也。孔子于道则乐,于学则好,故曰“乐以忘忧”,又言“好古敏以求之”也。颜渊之好学而不改其乐,殆庶几于此。

    尹会一:此章大旨,自是勉人好学,以全其生质。须知忠信方可言生质之美,忠信之质方可以言学。忠信美质乃十室中所必有者,惟不知好学以保守扩充其忠信,是以乡人多而圣人少也。夫子以身示教,并非谦辞,一部《论语》俱勉人主忠信而好学。

    蕅益大师:孔子之忠信与人同,只是好学与人异。好学二字,是孔子真面目。故颜渊死,遂哭云“天丧予”。

    顾炎武:此篇论人物而记内自讼、好学于末,盖论人正为自讼之地,而非好学不能见其过,有深意在。

    钱穆:本篇历论古今人物,孔子圣人,人伦之至,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编者取本章为本篇之殿,其意深长矣,学者其细阐焉。……后之学孔子者,有孟轲、荀卿,最为大儒显学。孟子道性善,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上一语;荀子劝学,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下一语。各有偏,斯不免于各有失。本章浑括,乃益见其闳深。

    《论语后案》:四教必曰“文行忠信”,此章正为自恃忠信者戒其坚自执耳。读书坚自执,注经适以侮圣言;制行坚自持,任道只以乖人情。古今未有不好学之君子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全解》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新解》 《论语正义》 《论语讲要》 《论语点睛》 《论语会笺》 《论语集释》 《论语集说》 《论语学案》 《论语后案》 《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忠信易见好学难——《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2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sn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