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843/de9157024a1015b7.jpg)
在街边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扯着她妈妈的衣襟撒娇呢,嘴里嚷嚷着要吃粽子,那可爱的模样竟然逗得我笑起来。 原来又到端午了。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端午节,想起了端午节的习俗与美食。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我们是不叫端午的,而是叫做“五月五”,这可能是因为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缘故吧。那时候的农村,靠天吃饭,向来是不重视节日的,从来没有因为要过节而停了农活的说法。但是,除了过年,过“五月五”就算一个比较特别的节日了。
在我们那里,“五月五”的吉祥物是柳树枝。在“五月五”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给家里所有的门楣上都插上柳树枝,连厕所和猪圈都不能放过的。据说,在门楣上插柳树枝可以驱邪、避祸、防蚊虫等等,总之都是顶吉祥的事。
在我家,砍柳树枝这事一开始是哥哥的。后来哥哥上了初中,他对上山砍柳树枝不感兴趣了,所以就不再去了。但是,“五月五”家里都需要柳树枝啊,于是我就接了他的班。
记得我上四年级的那一年“五月五”,我和班里的同学早早就约好了一起去山上砍柳树枝。下午一放学,我们十几个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我们那里以果树为主,柳树还真不多见。大伙儿在山上转了好久才找到一棵柳树。砍好柳树枝下山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十几个孩子在山沟里的石头群里摸索前行,回到家时已经九点多了。现在想想,那时候胆子可真大,要是放到现在,那么晚在山里,不给吓死才怪呢。
既然是过节,那就一定有好吃的。我们那里过“五月五”是不吃粽子的,必须吃的是“酒醅子”。这是一种用麦子加入酒曲发酵而成的美食。这应该是因为老家盛产麦子而非大米的缘故吧。
做“酒醅子”是母亲最拿手的。
通常是在“五月五”的前几天母亲就开始做了,因为要保证在五月五那天吃上,还因为这“酒醅子”在家乡是“五月五”招待与馈赠亲友的佳品。
做“酒醅子”用的原料是上好的麦子,麦子越好,做出来的“酒醅子”越香。以前家里是用麦子磨面粉吃的,家里专门有房子用来存放麦子,做“酒醅子”就用自家的麦子。后来,不磨面了,直接买整袋的面粉吃了,母亲就用面粉和别人家换麦子回来做“酒醅子”。
第一步是洗麦子,母亲会提前给水缸里挑满水。母亲把准备做“酒醅子”的麦子在清水里洗上一遍又一遍,直洗得洗过的水是清澈的才罢休。洗过的麦子被母亲摊在竹编里放在阳光下晾晒。
然后,母亲又开始洗案板。农村的案板在厨房里是相当于桌子的作用,是用多块木板钉起来的,有门板那么大,两边用砖块垒起来,下面是空的用来放东西。我家厨房里那个自过年时大洗过的,已经工作了半年的案板迎来了一次隆重的洗礼。母亲撤走案板上所有的家伙什,在案板上倒上水泡着,洗完第一遍后就撒上碱面洗,一遍又一遍,案板被洗的发白,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个案板原来如此好看。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母亲就要挑一个天气晴朗、日头红红的日子做“酒醅子”。母亲一般都是在中午的时候开始做的。母亲先在大锅里烧上水,将洗干净的麦子倒进锅里用小火煮。麦子煮熟后被母亲摊在案板上,麦子被煮得肚皮鼓胀,就像一个个小胖娃娃似的。母亲用筷子翻搅着滚烫的麦子,每搅动一下,就升腾起一股热气,母亲便皱着眉头躲一躲。等麦子的温度不烫手时,母亲把早就捻成粉末的酒曲拿过来,一把一把撒在麦子里,再搅拌均匀。
接下来就是封“酒醅子”了,这是很神圣的时刻,如果这一关做不好的话,“五月五”就要吃酸“酒醅子”。所以这也是我们兄妹最慎重对待的这时刻,我们都围在母亲身旁,看母亲封“酒醅子”。母亲用一只已经洗净晾干的黑色水桶来做发酵“酒醅子”的容器。母亲将搅拌均匀还尚有余热的熟麦子装进水桶里,略压瓷实,在中间挖一个小坑。母亲说还有一道最关键的“药引子”呢。只见母亲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大把核桃树叶,在麦子上整整齐齐的铺了一层核桃树叶。母亲说,核桃树叶会把“酒醅子”里的酒气“拔走”,这样“酒胚子”只有剩下甜味,才好吃呢。
那时候还没有保鲜膜,母亲用一张洗干净的塑料纸盖在桶上,并用绳子一圈一圈的缠起来,再紧紧绑住。最后用一件爷爷曾经穿过的狗皮大衣把桶捂得严严实实。这“酒醅子”就算封好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了。我记得要等两天呢。那两天过得真是度日如年一般慢,总是缠着母亲问“酒醅子”能不能吃了。
终于,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就是开盖的日子了。母亲走进小房里,我和哥哥姐姐每人拿一只空碗紧随其后。母亲掀开厚重的狗皮大衣,揭起蒙在桶上的塑料纸,顿时,一股夹杂着核桃树叶的苦涩的酒香扑鼻而来。这时候,母亲会把头探进桶里深深的闻一下,她的脸上会露出得意的笑脸,并说一句“嗯,好了”。光这味道就已经勾出了我们兄妹的馋虫,母亲的话更是如同号令一般。我们兄妹三人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碗举到母亲眼前,嘴里叫嚷着“妈妈,赶快给我盛点”“妈妈,赶紧让我尝尝”。“不要急,不要急”母亲微笑着说,她接过碗,给我们兄妹每人碗里盛一点。“少吃点,吃多了会胃酸”母亲说。
我们兄妹满足的、小心翼翼的捧着碗出去了,随便在院子里找个角落就坐下来,一勺一勺放进嘴里,细细品着,唇齿间回荡着香、甜,别提多美了,真真是能把人吃醉呢。
“酒醅子”的吃法很多,有的人舀出来直接吃,有的人会加入开水连喝带吃。大多数人在吃“酒醅子”的时候都要放白糖,放多放少随自己口味。就算当时的我还是个爱吃糖的小孩子,但,吃母亲做的“酒醅子”,我却从来都不放糖,因为母亲做的“酒醅子”格外甜。
家乡的“酒醅子”在现在的大西北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买的到。饿了,累了,往那卖“酒醅子”的摊上一坐,叫上一碗“酒醅子”,连吃带喝的吃下去,饥饿疲劳全消失不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843/86a9094df328c0b3.jpg)
“五月五”还要系五彩丝线的,这个习俗可能和老家蛇出没频繁有关吧。我的奶奶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老人。在每年“五月五”的前一天,奶奶都会给我们搓五彩丝线,还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香包。在“五月五”的早晨,母亲会早早叫我们起床。给我们每个人的手腕上和脚裸上系上五彩丝线,脖子里再挂个香包,就可以出门去耍了,奶奶做的香包是小伙伴们都羡慕的。
据说,系了五彩丝线就不怕蛇了。这五彩丝线要系一个月呢,直到农历六月初六的早晨才可以剪下来。手里拿着剪下来的五彩丝线站在院子里,找一个最高的房顶,抡圆了胳膊,使足了劲扔上去。母亲说这五彩丝线是要被喜鹊喈去给牛郎织女搭彩桥的,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要在这五彩丝线搭成的彩桥上相会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885843/32966147476c4a40.jpg)
“酒醅子”吃完了,五彩丝线也剪了,干枯了的柳树枝也取下来了,好像这“五月五”才算过完了。
奶奶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给我们搓五彩丝线了,再也没有人给我们做香包了。
今年的“五月五”我要自己搓好五彩丝线,系在女儿的手腕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