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一个话题,梁惠王接着说,我对于魏国,是真的很尽心了。河内地区发生了灾荒,我就把那里的一些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别的地方的粮食运到河内地区赈济百姓。河东地区发生了灾荒,我也是这么做的。我觉得别的国家的国君没有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为什么邻国的人口没有减少,魏国的人口没有增加,百姓都不来魏国呢?
孟子说,这样吧,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个比喻吧。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上1·3》)
孟子说:“战场上战鼓擂响了,兵刃剑锋相交了,但有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于是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你怎么看?”梁惠王说:“不行。这只不过是逃了五十步的没逃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因为在对待百姓这件事上,魏国并不比邻国做的好多少,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1·3》)
如果要想百姓都来归附,那就要行仁政。孟子接着说,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鱼网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时令采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能满足百姓养生送死的基本生活。百姓养生送死没有什么遗憾和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百姓家有五亩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能穿上丝袄了。鸡、猪和狗等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期,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只要不要妨碍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饱了。用心搞好学校教育,教给青年人孝顺长辈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用肩扛头顶地为生活走在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袄,能吃上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严没有的事情。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原因,是年景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如果不去推脱这些是年景不好造成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梁惠王听完后大概有点心虚,就说,孟老师,我愿意听听您的教诲。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1·4》)
孟子说:“用棍子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说:“国君和大夫们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百姓却面有饥色,郊野外也饿殍遍地,这就是率领着禽兽来吃人!野兽间弱肉强食,人尚且厌恶;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从政,却像率领着禽兽来吃人,这又怎么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最开始制作人俑来陪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人俑如同大活人,却用来陪葬。用人俑陪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老百姓活活饿死呢?”
这两章有我们熟悉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饿莩遍野”、“率兽食人”、“父母官”、“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说是孔子说的,但儒家其他典籍中均无记载,也许是孟子的杜撰。“俑”是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如秦始皇兵俑。在古代,活人殉葬是很普遍的行为,殷商犹盛。到春秋战国时,仍然盛行,史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死后,“从死者177人”(《史记·秦本纪》)。儒家、墨家是反对人殉的。《墨子·节葬下》中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儒家是极力反对人殉的。《礼记·檀弓》记载:陈子车死在卫国,他老婆和管家谋划以活人殉葬,两人商量好后,陈子亢来了,他们便对陈子亢说:“子车先生是生病而死的,病人到地下无人伺候,我们打算以人殉葬。”陈子亢说:“用人殉葬,不符合礼制。他虽然有病需要人伺侯,但应当伺侯他的,有谁能比他的妻子和管家更恰当呢?不用人殉葬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用人殉葬,我想用你们二位作为殉葬者最合适。陈子车的妻子和管家大惊失色,再也不提以人殉葬的事。另有个叫陈乾昔的,他病重时把兄弟和儿子召集到床前,吩咐他的儿子陈尊己:“如果我死了,一定要把我的棺材做大,让我的两个丫环夹着我。”他的儿子说:“用人殉葬不合礼制,更何况没听说有谁把殉葬者与死者装在同一口棺材的!”在陈尊己的坚持下,终于未将两个丫环埋进坟墓。荀子也极力反对杀人殉葬,他在《荀子·礼论篇》中说:“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这里的“杀生而送死”就是人殉。
儒家认为,人殉不符合礼制,土偶或木偶殉葬也是不可以的。孟子作为儒家思想传承者,当然也反对人殉、俑殉。孟子通过俑殉这个事,告诫梁惠王不要行暴政,而要行仁政,不要让百姓饿死,否则,“其无后乎”,就会断子绝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