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国学文化经典三笑集
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08:27 被阅读19次

唐末藩镇割据,君弱臣强,五代政权短暂,如同走马灯般地变化,均与武人势力强大密切相关。后晋大将安重荣曾毫无愧色地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置儒家伦理纲常于不顾,将以下犯上的弑君篡权行为视同儿戏。后汉军帅史弘肇也宣称:“安朝廷,定祸乱”者,只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即毛笔)焉足用哉”。整个五代时期,文臣不仅仰承武夫鼻息,还往往有身家性命之忧,王安石精辟总结为:“五代用武,故政出枢密,宰相备位而己,非治法也。”

北宋初建,社会上重武之风依然浓烈,将官们对文臣相当轻蔑。武将在文臣面前飞扬跋扈,实际上便是漠视朝廷法度乃至天子权威的一种表现。

宋太祖登基不久,下令扩修国子监儒家先圣祠庙,重新塑造、绘制“先圣、先贤、先儒之像”。赵匡胤不仅亲自为孔子及颜回作赞文,还一再率群臣幸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庙。建隆三年,宋太祖下诏对文宣王庙行使一品礼仪。

为了铲除藩镇割据干扰国家安定的隐患,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宋太祖采取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建议,收兵权、削弱藩镇势力。

第一步,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互相争战,导致的战乱频仍,生灵涂炭。

宋初很快进入了一个相对统一而又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明上河图就有所呈现:

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城里市区街道情景,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各有所乐。再现了东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相关文章

  • 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唐末藩镇割据,君弱臣强,五代政权短暂,如同走马灯般地变化,均与武人势力强大密切相关。后晋大将安重荣曾毫无愧色地说:...

  • 《曾国藩治心经》摘录

    【治心篇】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愤怒),阴恶曰欲(私欲); 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暴躁),柔恶曰...

  • 读曾国藩之修身

    标题:读曾国藩之第一部分 字数: 正文:修身之道 01. 俗话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 《有效学习》第四章格物致知

    在《礼记.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道理

    那天读书,读到大学之道有这么一段,身为感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 读《大学》十一章

    今天读《大学》第11章的第一节,这一节主要讲的是平天下的道理。平天下就要治其国。欲治其国,就要讲究絜矩之道。 絜矩...

  • 世界很简单

    阴阳之道,变化之道,顺逆有道,在于其情。既知其情,则可捭阖,可顺可逆,可阴可阳。 欲知其情,先观变...

  • 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 《资治通鉴》的管理智慧之四               致治

    致治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治国之道。司马光认为:“臣闻致治之道无它,在三而已: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

  •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浑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太祖要求武臣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se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