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踮起脚跟的人就站不稳;跨越大步子的人没法走的很好。固执己见的人反而不会明朗;自己肯定自己的人反而不会被彰显;自己夸耀自己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己张扬自己的人反而不会长久。在道的视角去看,这些都是剩饭毒瘤一样的行为。外界的人和事物都会厌弃这些行为,所以有道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欲速则不达。”这是笔者在读到本章前两句时最先想到的语句。世上的多少人,纵有着卓尔不群的能力,鸿鹄般的远大志向,却最终输在了一颗急躁冒进的心上。功败垂成,着实令人惋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诸如此类,教给我们的难道不就是要有一颗谦卑、不急躁的心么?欲速则不达。不达的始作俑者即在“欲”字。当我们对于某件事,某个目标充满了过分的欲望时,心灵便会受到浸淫。心灵蒙尘,则失去了协调心性的效用。打破了原有的和谐与平衡,方寸大乱,最终必然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至千里而不积跬步,成江河而不积小流,扫天下而弃一屋而不顾。试问,如何能够至千里、成江河、扫天下呢?而这印证的不恰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么?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中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那么,老子的《道德经》中反复提到的辩证思想在当代的具体行为实践和现实指导意义又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便是个极好的回答。欲速则不达,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回顾过去,粗犷的经济增长尽管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长远的角度讲,该方式的持续性与可行性均是不够的。这难道不就是老子所讲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么?不急躁,不冒进。心中祛除强烈的欲望,放缓脚步向目标前进,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有着深层次的思想指导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不破坏自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又怎能“见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呢?
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这实乃当代社会中极为常见的四种人。自见之人,偏执一见,盲人摸象,鼠目寸光。看待任何事物只观其一面。管中窥豹,自然无法探得事物全貌。自是之人,自以为是,以己为尊,盛气凌人。试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丝毫不纳他人之意见,又怎能避免不犯错误,自食苦果呢?自伐自矜之人,自我夸耀,夸夸其谈,不可一世。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个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总会存在着功德修为远在其之上的另一些人。一味的自夸,炫耀,招致的不是别人的赞许,而是他人的厌憎。而如果沦落至此,那么祸患也会接踵而至了。因此,智者的做法非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说到底,品道悟道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学会收放自如——心性的收放自如,处世的收放自如。于应隐时隐,于应显时显。谦卑并非低贱,更非无能。实乃是明了这收放之法后的明慧之举。
执笔于此,笔者心中再得感悟,对经典学习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层面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智慧之所以为智慧,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具有极强的空间与时间跨度。从古至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智慧中寻得答案。一言蔽之,道之所存,恒也;悟道之慧,本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