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儿时的年味是从农历腊月三十的头两天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备年货)开始,到新年农历初二“走亲戚”淡去。
那几天,小孩子几乎是都可以像现在的“点菜单”一样,跟父母讲,过年最想要的东西,父母则会竭尽所能的达成。
*** 过年的准备
儿时的印象中,父母一年到头的早出晚归都是忙着干活。劈柴、喂猪、煮饭等都是我和姐姐放学后的事。
感觉里,父母好像是直到年三十的头几天,才“勉强有了闲时间”。
白天,不遗余力:
父母带领着一家大小一起打扫家里卫生,扫堂霉(炕上、楼顶因一年来烧柴火熏出的小霉花菌)擦窗户和屋顶的“亮瓦”、洗被子衣服等等(据说是正月十五前这些事都不能做了);自制做一两桌的水豆腐;喊左邻右舍的一起帮忙打糍粑、杀猪,吃泡汤等。
【儿时的年味】两个字:闹•新 【儿时的年味】两个字:闹•新 【儿时的年味】两个字:闹•新 【儿时的年味】两个字:闹•新晚上,挑灯夜战:
父亲,给我和姐姐、弟弟三人做新年礼物(竹制射水筒、木制滑滑板、高跷双脚杆、弹丸弓箭等,每人可以得两种平时最想要的玩具)。
母亲,给我们一家老少继续做平时晚上未完成的事(每人都做一套新衣服和新布鞋)。
几个在外读书回来的哥哥们,绞尽脑汁的通过所学知识,给我们几个小的弟弟妹妹准备很多很多吸引人的小故事和谜语,以及年三十夜宴的菜谱。
*** 农历三十,过年了
总感觉是在梦中,耳边传来“交响乐”,是父亲在砧板上砍猪头和猪尾巴,母亲在捉鸡鸭鱼等。
等这些全煮熟了,母亲就喊我们起床,母亲跟我和姐姐弟弟一起,用背篓背着猪头猪尾巴和整个的鸡,还有一大堆父母自制的糖,去五公里以内附近的溪边、路边、山上祭桥、土地公、大树等。
父亲和哥哥们在家里准备年夜饭,等母亲和我们回到家里,年夜饭已做好了满满一大桌(是未来三天的菜呢,年年有剩余啊)。
激动兴奋的时刻就到,洗手后把供品放到祖先神位前,点燃香和纸,紧接着放大小鞭炮,开年夜饭啰!这天,有的人会在心底偷偷比较哪家放炮最早,哪家放炮最晚;哪家的炮放得最多,哪家最少;哪家炮最响亮等等。
放完鞭炮,就是吃年夜饭和守除夕夜
年夜饭桌前,小孩子们主要是想,连米酒都可以举杯(不过是泡上白糖的米酒),吃完年夜饭后,父母也不让我们洗碗筷了。
接着烧水,洗澡,洗脚收拾干净(那时风俗是整个正月间都不能洗澡洗头的),然后听爷爷或父亲讲好听的故事谜语,等猜完了爷爷或父亲的故事谜,再猜哥哥们的字谜,猜对的就发个个炮或糖颗。
一直玩到凌晨,等父亲和爷爷去敲了主梁柱(据说,这样之后,是来年可以随意的动),再放完鞭炮,守除夕夜到此为止了。
*** 新年初一,大拜年
过年,父母还爱说的一句话是“守三十,睡初一”。
也就是说,初一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父母不会早早的叫我们起床帮忙做家务事。即便醒了也可以窝在暖和的被子里赖床,直到肚子饿了起床找东西吃。
然而,话虽说如此,却没有哪个小孩会在初一早上赖床不起的。
因为,清晨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声让人没法安睡,更因为个个都想早起床来,穿上干净崭新的新衣和新鞋子到亲戚或左邻右舍的去半年 ,收获多多的糖果,那可自豪了,感觉就是收获越多就越厉害。
儿时,爷爷是和父亲一起住,奶奶和四叔一起住,父亲是老大,兄弟妹一共五人,姑妈是老五。每年初二,姑妈就挑着沉沉两大箩筐的肉糖糍粑等来给四个哥哥拜年,是还要放鞭炮的那种拜年。
母亲也是如此,要去给我的舅舅拜年。如果,小孩也跟着去给自家的舅舅拜年的话,就会得到一匹做新衣服的布料。也是满满的欢喜。
儿时,最开心、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及其前后一两天的时间段吧!
记得,母亲常说:“叫花子也有三十夜呀!”
也就是,不管过日子过得是好是坏,大年三十的晚饭都是一年来最丰盛的,平时最舍不得吃的、穿的,大年三十夜里都会有。
母亲还说:“只要你们在学校里努力上进的学了,不管有没有考得第一二名,到过年时都有奖励。”
儿时过年味,也是我们哥姐弟几个实现平时无法实现的愿望味!
是一种幸福的等待!!!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