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主食
— 1 —
我们这一带地处黄淮平原,主食是小麦打成的面粉。一年四季,面条、馒头、稀饭是我们这里的家常饭,多少年、多少代都是这样。一日三餐,基本是中午面条,早晚各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吃咸菜。后来商品渐渐流通了,才开始有了大米和其他菜蔬。

夏天,农活忙,不像冬春那样有时间侍弄吃的,饭食都比较简单。有段时间,妈妈喜欢用小黄米下面条,她说小米黏糊糊的,下面条好吃。但天天中午老吃这个,吃的真的很烦。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大人干活已经够累的了,哪有功夫去琢磨着吃什么,只是每天依着惯性去做饭,吃完了饭还要去干活。但我们要是吃不好饭,妈妈又会担心了。
记得夏天的傍晚,妈妈下地回来得晚。小孩子玩累了一天,易困,晚饭还没做好的时候,我们已经东倒西歪地趴在院子里的床上睡着了。做好饭,妈妈又把我们一个一个晃醒,非要我们吃过晚饭再睡。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哪里愿意吃饭啊。但我们若不吃晚饭就睡了,妈妈心里肯定会不放心。
虽然干活很累,但妈妈还是尽量为一家人调剂饭食。天热了,就用黄瓜丝、荆芥与炒鸡蛋一起拌凉面条。阴天下雨有空闲了就上街割点肉,买点芹菜、豆芽,给我们做油亮亮的肉丝炒面条。小时候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番茄鸡蛋面,很长时间都没吃烦。傍晚,暑气未退,就用香油拌凉凉的蒜面条。晚上给我们摊鸡蛋煎饼,或者贴玉米面锅盔等。有时候父亲用自制的鱼钩从小河里钓上几条鱼来,妈妈就给我们炸面鱼,熬鱼汤,味道非常鲜。
— 2 —
那时擀面条是农村妇女的一项基本功。人口多的家庭,一顿饭得擀两大剂子面条,尤其是夏天,很累人。所以一开始有对城里夫妇在我们街上丁字路口开了一家轧面条店,生意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也上三年级,正好插班到我们班,我们还问他借过《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来看。
每天中午时分,端着面盆去轧面条的小孩挤满了屋子。他们夫妇两个常常忙得汗流浃背,顾不过来。先把一家的面倒在大簸箩里,加一点很少的水揉好,然后放在面条机上轧,要轧好几遍才能出切好的面。那时候农村人都觉得轧的面条好吃,还省事。其实在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以机器代替人力,意味着工业文明的触角已经开始向农村渗透,工业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临中国广大的农村。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开始起步了。
时间久了,觉得轧面条和挂面也不是太好吃,所以还经常吃擀面条。我初高中的暑假一直在学擀面条,基本学会了,但毕竟实践的机会少。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在家做饭。中午擀面条,我想做出点新花样。印象中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里讲到做面条和面的时候可以加芝麻和鸡蛋。于是我加了一小把芝麻和几个鸡蛋,油盐也加了。但没想到做出来的面条比较硬,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吃,自己却不知道什么原因。

李渔是著名的生活家,也是美食家。他的《闲情偶寄》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在饮馔部里,讲到了“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制作,有点儿复杂。难怪我这个新手做不来。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
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xùn)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也。
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内,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
— 3 —
现在,父亲是不吃馍店里买的馍、不吃机器上轧的面条,只吃妈妈做的手工馍和手擀面。有时候他们在家还把以前的鏊( ào)子拿出来,烙几张烙馍,卷几个油馍。上了年纪,鸡鸭鱼肉都不爱吃,每日粗茶淡饭,吃得心里还舒坦些。每当父母又支起鏊子烙馍的时候,我想他们会不会回忆起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候的山河岁月,那些虽然辛苦却努力向上的日子?——现在这些都成了温暖的回忆。

现在会擀面条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却不想把这项技能荒疏了。自己学会了擀面条,感到心里很踏实。如旧时的传统女子,洗手做羹汤,操持一家人的生活,好似又回到了岁月深处的旧时光。以前的人为什么很少浮躁?就是因为有一项一项技能在身。
有段时间,婆婆胃寒。想起小时候我们肚子不好,妈妈就给我们做加红糖的甜面条(一定是红砂糖),非常好吃。于是我就想,给婆婆做碗甜面汤吧,换换口味,暖暖胃,也许会好些。当我把手擀面端上桌的时候,一股熟悉的甜香,在饭桌上缓缓氤氲开来。白白的面片儿,圆鼓鼓的荷包蛋,卧在红褐色的糖水中,就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一碗吧?吃起来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乐滋滋的,婆婆也很高兴——好多年没吃过这样的甜面条了呢!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旧时光。
生活有百味。但平处岁月久,淡中滋味长。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童年系列)
网友评论
出得厅堂
下得厨房
写得文章
巾帼女汉
传承孝顺和爱盈盈而来!🌷🌷🌷
嘉文如许,这应该是明天最好的礼物了。
儿女绕膝侧,爱人围炉炒菜香,应洗手做羹汤,平处岁月久,淡中滋味长。
我因为俺家孙师傅喜欢吃,这十几年擀了无数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