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冬炊
—1—
几场北风一刮,天气渐渐寒凉起来。不知不觉中,已是入冬了。那时候,人们对季节的描述,还是用“迎秋”“迎冷”“一冬里”“十冬腊月”这样词语,带有浓郁的农业社会生活的气息。这也是我小时候常听妈妈说的话。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北风在大树的枝丫间呼号着。所以一到冬天,村庄就挪到了锅门前,饭桌上。妈妈所能给予孩子们的,就是吃饱穿暖。除了身上暖暖的棉衣,就是面前热热的饭菜了。
柴煮粗茶照岁华(六)冬天里,小孩子总是喜欢围在热气腾腾的锅台边。这里不仅暖和,还有好吃的。锅底下的火烧得旺旺的,那种红彤彤的热烈,那种照眼明的火光,映红了几张充满稚气的脸。这是活泼泼的人间烟火气。等锅一圆汽,就会冒出迷人的饭香。再焖一会儿,就能吃饭了。小孩子忽然都感到饿了。
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厚重的锅盖掀开,瞬间水汽蒸腾向上,弥漫了大半个厨房。妈妈一边用碗里的凉水蘸了一下手,一边快速地从锅里拿出了几块热红芋,放在高粱秸编成的馍盘子里,让我们几个端到一边吃去。这时候的红芋好吃的很哪。干面的,稀流的,都很甜。
在我们这里,早晚饭都要有稀饭的。没稀饭就不像一顿饭。妈妈常为我们烧的多是红芋稀饭,南瓜稀饭,还有玉米面稀饭,平时下一些应季的豌豆、青麦仁、嫩玉米粒、花生、小米、绿豆等等。冬天更是少不了一碗热稀饭。冬日吃暖粥,暖胃也暖身。
前几年,在郑板桥家书中曾读到这样一段话,觉得甚好:
“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好一个“暖老温贫”!这样的字眼儿,读来便觉字字暖人。世上好吃的食物有很多。但大冬天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碎米粥,吃得浑身冒汗、面颊发红,却是不可多得的俗世里的幸福,凡尘中的烟火。
—2—
冬春时节,对小孩子们来说,还有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就是去吃大桌(我们这里也叫“搲wǎ丸子”)。农家办喜事,一般放在冬春农闲时节,帮忙的人好找,人多也热闹。小孩子们不用操什么心,除了吃,就是玩了。常常是在办事的人家浩浩荡荡,成群成阵地出出进进。没那么多小孩子,就不热闹喜庆了。
以前的酒席都是在家里办的。在正事的前几天,办事的人家就已经通知了亲朋好友,并请好了方方面面帮忙的人。那时候是一家办事,全村帮忙。所以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请上,或者至少要请完一个老队里的人。
柴煮粗茶照岁华(六)在院子里的一片空地上搭上棚子,支起几口大锅,不多久火就腾腾地烧起来了,长条的大案板也架好了。从租赁瓷器的人家拉来了几车的桌椅板凳,碗筷碟盘,帮忙的小伙子们把东西一一摆放好,小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摆碟放筷的。缸、盆、筐子等不够的就从邻居家借,为了不弄混,常常用毛笔写上“张记”“刘记”等做个记号。
院子里人气渐渐多起来,到正事儿那一天可以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们往来穿梭。管事的大总嗓门洪亮,一一分派着帮忙的人去做这事那事。邻里妇女们都过来帮忙择菜,杀鸡宰鹅,或做面食。
大门口贴着执事单(帮忙的人的名单),谁管茶水、烟酒,谁负责洗碗、打杂,谁专门挑水等等,分工一目了然。大厨上及帮忙的人,也早已习惯二三百人同时开饭的排场,分工负责,按部就班,驾轻就熟,把各项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只等亲友到时开宴。
大桌通常要吃好几天。酒席是主家的脸面。酒席好会被人称道,主家脸上也壮光。所以鸡鸭鱼肉各色青菜等,主家一般都会尽量准备多一点。酒席上,大人们喝酒划拳行酒令,小孩子们只管吃。像元油肉、糖醋鱼、焦丸子、甜米饭等往往刚端上桌,就被小孩子们一抢而空——哪讲什么规矩啊。
柴煮粗茶照岁华(六)吃大桌成了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吃食,还有那种氛围。现在的农村酒席多是“一条龙”服务了。主家只需出钱和场地,其他全部外包,什么都不用管。酒席上多以肉食为主,二十个菜几乎有十八个是各色肉食——因为肉食好做,直接上大锅蒸就行了——但都没人吃,人们更想吃素净的蔬菜。这也是一种变化吧。
不知现在这样的酒席,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还会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吗?
—3—
冬越来越深了,眼看到了年终岁尾,小孩子们早就开始盼过年了。别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富足,但筹备过年用的东西却是毫不含糊,甚至可以说相当隆重。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置办年货,人们就开始正式准备过年了。一天做一样事,一直做到年三十。蒸馍(大馍,小馍,枣山,团子),煮肉(腿子肉,猪头肉,猪下水,羊头羊肚等等),粘糖,过油(炸鸡,炸鱼,炸果子,丸子,小馓子,麻叶子等)。样样条条,都得细细做来。所以那时候人们见了面打招呼,往往会问:“年货办齐了吗?”另一个会说,“哎,到那一天就齐了!”
柴煮粗茶照岁华(六)从前的日色很慢,一天只够做一件事情。比如粘( zhān)糖这件事,要足足花上一天的时间。“二十三,糖瓜粘”,我们这里在小年这一天有粘糖祭灶神的习惯。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当然,也为了招待亲朋,给小孩子做零食。
七天前就要把大麦芽泡上。头天晚上把拣好的红芋洗干净,第二天一大早吃了饭,就开始把红芋下锅煮。待一两个小时煮的烂熟之后,放进桶里,和大麦芽一起使劲搅拌,搅成糊状。然后分次装在布袋子里,在专门的板子下把糖汁挤压出来。这时候还比较烫。把挤出来的糖汁再倒进锅里熬,直至糖分析出,成糖稀状。盛出放在案板上晾晾,掺入炒熟的小米、芝麻等使劲揉,揉成一定的形状,糖也有点变硬了,就可以切成小块了。糖粘好了,小孩子也吃饱了。这时天已黑透,也到了吃晚饭的时分。
从前过日子真的叫过日子。踏踏实实,实实在在。一天做一样事情,全心全力。虽然辛苦,但费力地完成之后,获得了心里的踏实,满足。那时候生活的重心很低,生产生活中的事情,桩桩件件,都需要人亲力亲为。做了一样是一样,完成一桩是一桩,人心里是有成就感、踏实感的。日子就像流水一样,缓缓流过,悠然,自足。
现在过年,一个下午去趟超市,基本就把年货办齐了。买的很多食品都是已经加工好的,省去了很多的加工过程,同样,这一过程中的心情也给省去了。过程没有了,踏实感、满足感也没有了。所以现在虽然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倒没见充实,反而是心浮气躁,滋生出种种的不如意。这或许也是一种代价吧。
好了,吃的系列讲完了,又重温了一遍那个时候的日常生活。正所谓“春秋劳累舒筋骨,柴煮粗茶照岁华。家里要有烟火气,这才像是一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