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是互相成全的尊重,是对文明和爱心的呼唤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那还有什么难呢?不能以礼让治国,又要礼干什么呢?”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之十三
“礼”是礼制,即要遵守礼制;“让”是谦让,即要懂得谦让。礼制是古代宗法社会形成的制度规范体系,是一整套以仪式、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与规则,它是刚性的,违礼就要受到惩处。谦让是礼制规范的基本行为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的内在修养体现,它虽是柔性的,但不谦让却会被世人所不齿。
礼的本质就是讲尊敬、谦让。遇到有利害关系的时候,就要让步,不能跟人家争,要化解矛盾冲突。礼让是从仁发展而来的,是仁爱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要求做到处处替别人着想,给人以关爱。人学会守礼谦让,会变得有爱心,心情轻松愉快,也容易被人接纳,可以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治理天下,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可以说,“礼”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以治国者必须倡导守礼谦让,用守礼去理顺民心,用谦让去消解纷争。“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孔子认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还有什么难?“何有”这个词是春秋时期的常用语,类似于现在的网络流行语。“何有”即何有其难,或者叫何难之有,意思就是不难、有何难。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不能以礼让治国,还要礼干什么?“如礼何”,即把礼怎办?“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一般当中有代词、名词等,译为“能把……怎么样”。有礼而不能用,或者只是用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去搞形式上的礼,敷衍了事,而把礼让的实质性内容抛弃了,那么又能把礼怎么办呢,还能用礼做什么呢?不能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而仅有礼的形式,那是徒劳无益的。
礼让,是互相成全的尊重。它是人们对文明和爱心的呼唤,更需要落实在细小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本章的这个成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
礼让为国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朱子:让者,礼之实也。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蕅益大师: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论语注疏》: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言人君能以礼让为教治其国乎?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人君不能明礼让以治民也,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论语正义》:“让”者,礼之实;“礼”者,让之文。先王虑民之有争也,故制为礼以治之。礼者,所以整一人之心志,而抑制其血气,使之咸于中和也。
李炳南:道德仁义,递下为礼,礼不能再下矣,故须普及教化,以为治国之要。《曲礼》云:毋不敬。何以为敬?让之是也。尧舜皆以天下让,何况其余。古人无事而不让,让则不争,故易为治。
张栻:“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夫子所以哂季路。然则能以礼让,固为国之本,盖和顺揖让之所由兴也。
江熙:范宣子让,其下皆让之。人怀让心,则治国易也。不能以礼让,则下有争心,锥刀之末,将尽争之,惟利是恤,何遑言礼也?
朱子:礼之文,皆可伪伪,惟让乃其实,却不可伪。既有实,自然感动得人心。若以好争之心,而徒欲行礼文之末以感动人,如何感动得?
钱穆:自秦以下,多以尊君卑臣为礼,此章如礼何之叹,弥见深切。尊君卑臣,又岂礼让为国之义!本章言礼治义。孔子常以仁礼兼言,此章独举让字。在上者若误认礼为下尊上,即不免有争心,不知礼有互让义,故特举为说。所举愈切实,所诫愈显明。
《四书训义》:国之所立者,礼也。礼之所自生者,让也。……欲合一国之心,则唯退以自处,而可容馀地以让人,此先王制礼之精意,感人心于和平,而奠万国于久安长治之本,言治者其可忽乎?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点睛》 《论语正义》 《论语集释》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会笺》 《四书训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