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杨和平/文: 大地倚在河畔
题记:此街风景令人兴奋,也令人沮丧失望。
此街风景:令人兴奋,也令人沮丧失望。
毫无疑问,人民路一直是广州的重要街道。它不仅是地域特色街道的典范,而且融会世界各类街道建筑风格。尽管此街现已显得有点陈旧及杂乱,但是沿街特别是人民南路一带,依然可以看到广州历史上最好的骑楼建筑,并且可以从中寻找到罗马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建筑。相比起其它街道,人民南路的骑楼建筑宏大高峻且精致,它们沿着街道两侧密集排列,这种景观令人不由得想象起此街昔日的繁华盛况。
-1- 街道呈现的基本特点与品质
人民路是广州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南起沿江西路西濠口,北至环市西路广州火车站,全长为4560米。这条街道大部分路段原是老城区的西部城墙,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拆除城墙修筑街道,由南至北包括原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丰宁路、长庚路。之后又修建了虎长路及以北路段。现人民路全路分为南、中、北三段,由南端至上九路 / 大德路路口为人民南路,往北至中山路为人民中路,再往北是人民北路。可以说,漫步在人民路上,大体也就是漫步在旧日城墙的基址上。
人民路具有作为一条好的街道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路不仅能够为公共交通工具提供安全、稳当的通道,更能够为步行的人群提供便利与乐趣,使人们能最大程度地融入城市环境中,它曾经是人们步行的相当良好的公共场所。除了靠近上九路口和西濠二马路口等的路段之外,这里大部分路段的人行道上,其人流量指标即每分钟每米宽度上通行的人数,大致在 5到15人之间。在这样的步行环境中,基本上所有步速都能够实现,更可以闲庭信步、不疾不徐地行走。这里既可以三五成群边行走边交谈或做其他事情,也可以置身于密集人群中旁若无人地独自周游。这是人民路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特点。
人民路许多地点富有历史特色深具可读性,也有鲜明的场所精神。(杨和平摄影) 人民南路,骑楼下的步行者。(杨和平摄影)其次,人民路的中山路以南路段,即作为全路主要路段的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具有环境的舒适性。这里街道有足够的宽度却又不会过于宽阔,大约是31米。广州气候夏日炎热,但是不过于宽阔的街道使行人在骄阳之下能够较多得到街道两旁建筑阴影的遮蔽。尤其是,人民南路有建于上个世纪20到30年代的广州最好的骑楼街,这些骑楼建筑比起上下九路或恩宁路的骑楼建筑要高大宽阔得多,对于夏日遮阳和遮挡降雨都极佳。尤其是人民南路东侧那些连续不断的骑楼廊道,即使是烈日当空或刮风下雨也可以让人持续行进,活动不受影响并且感到舒适。
此外,人民路特别是其南段景观相当悦目。这里建筑密集、行人流动、招牌闪亮,视觉信息丰富而不杂乱,呈现颇为合适的物质运动属性,使行人的视觉变化丰富。正如前面提及的那些骑楼建筑,在营造了连续统一的街道空间领域感的同时,又呈现不同的风格类型,从中可以找到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哥特式建筑等多种风格。其中位于人民南路与沿江西路交汇处的仿古罗马式建筑新华大酒店,以连续的具有明快韵律的拱廊,清晰突显了古罗马建筑的拱券形式特征。在其北面的仿古典主义的新亚酒店则以严肃精致的建筑艺术,完美表现了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华贵美感。大约在原太平路与丰宁路之间即今人民中路一带的广州早期骑楼建筑,则是中西合璧式又或南洋式风格,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街道上的光与影。(杨和平摄影) 街两侧建筑陈旧的密集垂线,肇示了此街曾经的多样性。(杨和平摄影)尤其吸引人们视线的是街道两侧这些建筑的立面所呈现的光影变化。这里密集的具有较强垂直感的建筑,其正立面往往有着复杂的细部,各种柱式、檐部、阳台、门窗、山墙等构成精致的体和面,尽管久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些复杂的细部敏捷地捕捉着光线的瞬间变化,与每个活动的窗子及当中的居住者一起,共同表现出充满动感的日常生活氛围。随着阳光在街道上每日由西而东的移动,那些建筑细部也变化丰富,分外动人。当夕阳下一抹霞光洒在东边建筑的顶端,下方是交通灯催促下的匆匆人群,城市生活可供无限想象的特有气氛也就清晰可感。
-2- 其他一些优势
良好的街道总少不了维护与管理。这方面人民路原本一直相当欠缺。但在为迎接 2010 广州亚运而全面推行的街道改造工程中,人民路南段作为迎亚运主要干道纳入建筑立面整饰重点项目,沿线 2.6公里达 10.6万平方米的建筑外立面得以整饰,涉及超过300栋建筑物。此次整饰注意保留原有大部分建筑的结构,突显原有建筑的风格,使整条街道的品质得以彰显,特点更鲜明。尽管人们对 “穿衣戴帽”工程多有非议,但街道也总算由此得到一些维护。
除了那些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条件,人民路还具有作为一条好的街道的其它一些优势。首先是它的可达性,即人们能够并且可以较轻易地步行或乘车从城区其他地方来到此街,也包括在街道内部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人民南路和人民中路南北纵贯城市中心,传统城区大部分区域的人都可轻易步行而来。像世界上那些最优秀街道如罗马朱伯纳里大街(Giubbonari)或巴塞罗那兰布拉斯大街(Ramblas)一样,人民路似乎最初就是为行人而设计的,这里甚至有类似集市那样的专业市场。
此街是易达的,平均不足200米就有一个出入口。(杨和平摄影) 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有广州早期最好的骑楼建筑。(杨和平摄影) 人们从邻近街区步行到这里并不会觉得怎么费时费力,通常在快慢相宜的行进中感觉总是愉悦的。而街道从南到北又有许多与之交汇的主干线道路或其它街道,不计小巷在内,主要出入口就有23个之多。这样平均不足200米就有一个出入口的街道是很容易找到及前往的。再就是,这里建筑的密集使街道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人民路南段的建筑一幢紧挨一幢,可谓栉比鳞次,即使是两幢建筑之间的小巷通常也是较为狭窄的。这样的建筑密度不仅如前面所述容纳了更多样的建筑风格,而且形成了人民路再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丰富性。-3- 高架路的两难选择:拆 , 还是不拆?
当仔细分析起人民路所有这些令人雀跃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能时,希望拆除人民路高架路的呼声也或更为强烈。这条街道原本可以是相当优秀而且可以更优秀的,但是这条横空飞架的高架路使其失去了这些可能。
高架路的压抑不仅使原本丰富的街道功能顿然失去,也使这里成了杂乱之地。当然,杂乱的原因并非全在于此。别的不说,一些路段骑楼街内的乱摆卖现象,造成原本可以通畅的人行道变得堵塞拥挤。还有一些其它不足,譬如多年来沿街一些建筑乃至骑楼建筑被拆除,而在原址上修建的新建筑又与街道环境不协调。但相当多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应尽快还原一条没有高架路而具有历史人文气息的功能健全的人民路。
人民路有点像香港九龙的弥敦道,特别是平面形态上相当类似。弥敦道南北纵贯九龙半岛,作为老城主要街道直抵南端维多利亚港。人民路南北纵贯越秀荔湾老城,同样作为一条重要传统老街,直抵南端珠江边西濠口码头,临近江面宽阔的白鹅潭。然而两条街道的现实状况却差异很大,其功能状况也截然不同。人民路的发展承受了种种制约因素。特别是 1986 年几乎全路段加建的高架路,使人民路变成跨越老城区的南北快速通道。它被认为是城市交通线网中的重要干线。20多年来 , 街道头顶上的高架路,夜以继日输送着城市南来北往、风驰电掣的高速车流,从不停息。
将人民路作为一条快速通道合适吗?我们在这老城区段真的需要一条这么快速的通道吗?从街道的传统和居民实际生活看,人民路不是那种为简单的交通目的而存在的纯功能性的街道,它是富有历史特色的市民户外活动场所和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具有场所精神。管理者把它改为主要为密集车流通行的快速通道,无疑是将其降低到了一条下水道的层次。就如克利夫·芒福汀在《街道与广场》一书所说那样,使具有纪念意义的街道变得如同“一条有助于排放高速车流的下水管”。① 显然修建人民路高架路是要为城市南北交通提供快捷的便利,但传统城区自有传统城区的节奏,即使城市在整体上有需要,提供这种快捷交通的功能也应该由中心城区外围的通道承担。像人民路这样的中心或传统城区的街道,应该是为市民步行而设计的,至少是要努力为步行者提供最大的舒适与便利,汽车为此应该退让。事实上此街居民日常生活更多使用的是公交工具,与这高架路关系并不大或不很直接。倒是自从高架路建成之后,人民路作为城市生活场所和独具特色的公共生活空间的丰富功能迅速消失,沿路的环境品质大受影响,最终导致了一个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落与消失。
具有意义的街道变成 “一条有助于排放高速车流的下水管”。(杨和平摄影) 高架路下的景观变迁。(杨和平摄影)如果说人民路高架路曾经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发挥过很大的作用,而如今它的这一历史使命大概也已经完成了。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拆除这条高架路的呼声不断出现。人们希望还原一条具有历史人文气息的真实而舒适的人民路,并且相信一旦拆除了这条横亘于街道之上的高空通道,人民路洗尽铅华依然是会展露出它的固有美态的,而它曾经被遏制扼杀的丰富功能也将会逐一得以恢复。
可能有人会担心,拆除人民路高架路之后城西区片的南北交通紧张状况会加剧甚至陷入混乱。但是这种担心似乎不必。拆除所造成的短时不适很快将会被新的秩序所代替。因为今日广州的城市交通线网已经不同往日,除了内环路和外环路等环城高速通道外,人们还有很多选择。而且,拆除了高架路,打的士上班的白领、私家车主和使用公车的公务员们注定要稍稍早起绕道而行,这将会有效地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公交车、地铁、自行车以及步行。这对老城区来说实在是一大好事。还原一条没有高架路的人民路,只是将被颠倒了的城区街道秩序再颠倒过来,实在不必大惊小怪。从现代城市街道设计准则来看,像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这样两侧内巷拥有大量居民的街道,应该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通道,但不鼓励机动交通;允许机动交通,但不为其制造便捷设施。②这是为以步行为主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便捷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街道设计准则。这个准则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把街道特别是具有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意义的街道,看作是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就是要突出考虑人的活动与社区生活的方便与舒适。
我们一些城市工程师,有一种很浓的 “ 天桥情结” 和 “高架路情结 ”,面对交通问题,解决办法很简单:把街道封闭起来或切割开来,修天桥,建高架路。这种做法屡试不爽。人们很难想象巴黎会在巴士底广场向西沿香榭丽舍大街修建一条高架路并且直通德方斯新凯旋门,以此作为右岸的东西快速通道;同样很难想象香港会在九龙沿弥敦道修建一条高架路向南直抵尖沙咀,做为九龙的南北快速通道,又或上海会在主要商业街淮海中路与文化特色街福州路向东修建直通外滩的高架路。在城市中心区或传统特色城区,类似天桥与高架路之类,对市民步行活动和社区生活极其不便,应是不得已才为之。这些设施只提供“管理”方便,不能给市民提供舒适与便利。
显而易见,带有高架路的人民路并不在好的街道的考察范围之内。这里只是想象在没有高架路之前或假设拆除了高架路之后,人民路作为一条具有历史传统的商业区域街道所呈现的特点与品质。
(写于流花湖畔)
人民路最南端的沿江西路西濠口,往西不远处是白鹅潭及沙面岛。(杨和平摄影)※ 注释
①见 [英] 克利夫 · 芒福汀 著 张永刚 陆卫东 译《街道与广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145
② 参见 [美] 迈克尔·索斯沃斯 伊万·索本-约瑟夫著 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41~P.143
~~~~~~~~~~
■ 本文引自作者所著、杨和平摄影的《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在此重发时略作了修改并增加了小标题。
■ 摄影师杨和平, 长期从事报纸摄影和编辑工作。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报刋新闻摄影奖等奖项。毕业于大学摄影专业,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喜欢美国摄影大师 Paul Strand 的哲学:直接摄影,即 “如实描绘”和 “精确提炼”静态景物,“客观展现” 世俗人物的内心世界。喜欢 “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喜欢用影像来陈述故事。曾经用上述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 Remo : 逝去的优雅》、《普罗旺斯的内心》以及《维也纳: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
“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下期预告】《广州街道(3) ‖ 作为城市传统中轴线的起义路》,敬请留意。
201803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