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盘点中兴各名将
第三节 刘光世(上)
刘光世出生于公元1089年,字平叔,保安军(陕西志丹)人,节度使刘延庆次子。善于骑射,有胆略,稍通书史、庄老、孙吴之学。以父亲荫功,被朝廷授予低级武官,和西夏军作战时,常身先士卒,屡次擒获敌军,西夏军颇为畏惧,当时的西北边帅童贯对他十分欣赏,刘光世因以军功累次升迁,至鄜延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御使。应该说,刘光世早期提升得比较快,一来刘光世年轻时作战较勇敢,二来有父亲刘延庆这块跳板。
公元1121年,刘光世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刘光世自率一军,出其不意,直捣衢州、婺州,凭借战功升领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
公元1122年,宋军攻辽,刘光世随父攻取易州(河北易县),升领奉国军承宣使,进入高级武官行列;郭药师降后,刘延庆遣诸将捣燕京,刘光世为后援,但逾期未到,诸将失援而败,刘光世因此被降了三级。
河北起义军张迪攻濬州(河南浚县),朝廷诏命刘光世征讨。刘光世很看不起这些义军,自信地道:“毫无军纪的乌合之众,假装败退,让他们上当追击,趁乱可败之!”即命军退,义军果然进击,刘光世引骑兵反击,义军大溃,刘光世复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公元1126年,西夏配合金军攻宋朝杏子堡(陕西志丹东杏子河),杏子堡两山对峙,地势险要,刘光世占据要地,击败西夏军,以功升领侍卫马军都虞侯衔,成为侍卫马军司二把手。同年十一月,金军再攻开封,刘光世率步骑三千勤王,途中得知北宋已亡。当时的陕西宣抚使范致虚命陕西五路大军汇集,欲和金军决一死战,刘光世认为没有胜算,率军趋虢州(河南灵宝),于次年四月,率部到济州拜谒康王赵构,当即被任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
后范致虚五路二十万大军果然被金军名将娄室大败,而刘光世则成了赵构的最主要的武将,不得不说,刘光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赵构即位前,刘光世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让人称道的,可是后来,刘光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赵构即位,。刘光世任御营司“提举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八月,刘光世讨平山东李昱,也就在此时,同属西北的勇将王德隶属刘光世,李昱平定后,刘光世升奉国军节度使,他是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
十月,赵构南逃,任命刘光世为滁州、和州(安徽和县)、濠州(安徽凤阳东北)、太平州(安徽当涂)、无为军(安徽无为)、江宁府界制置使,在池州征讨张遇时,张遇远远见刘光世的军阵道:“官军队伍不整,破之不难。”当时湖水干涸,张遇穿湖而过,突然出现在官军之后,刘光世军队大乱,差点被张遇的义军所擒,幸赖王德勇猛,死战救出。
公元1128年,加刘光世为检校少保,征讨李成,王德为先锋,在上蔡大败李成,李成收拾残军再战,刘光世着儒服临阵,李成遥见官军白袍青盖者,命军合力围困,又是王德冲入重围,救出刘光世。刘光世痛定思痛,下令捉得李成者重赏,官军奋勇争先,再战击溃李成,官军擒李成军师陶子思,刘光世因功加检校少傅。
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五百骑兵追击至天长军(安徽天长)。赵构渡江南逃,刘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先溃退渡江。他被任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守镇江府,随后又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典型的败仗升官。三四月,刘光世协助张浚平定苗刘叛乱后,赵构命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江西九江),并受杜充节制。可刘光世不愿接受杜充指挥,上书赵构,说了不应受杜充节制的六条大理由,惹得赵构大发雷霆,下诏刘光世以后不要进宫朝见,刘光世才吓得接受诏命。
刘光世守江州,每天喝得五迷三道,金军从黄州一渡江,他就怂了,引军逃南康,在固始县招降了郦琼。公元1130年,以刘光世为御前巡卫军都统制,兼任两浙路安抚使、知镇江府,刘光世怕金军渡江,欲专任安抚使,不想去镇江。赵构洞悉刘光世的心思,不批准。言官黎确弹劾刘光世选地求官,中外激愤!赵构非但不予过问,反而加刘光世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让他迅速上任,刘光世还想获得便宜处置的权力,赵构也不准许!
金军攻楚州,赵构五次亲笔手书要刘光世赴援,刘光世都违诏不行,仅派王德、郦琼率轻兵袭扰金军而已。公元1131年,金军渡河,真州、扬州缺守将,诏命刘光世改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但刘光世害怕金军,又不奉诏。
张俊征讨李成,朝廷命刘光世分兵往舒州、蕲州,捣其巢穴,刘光世以江北盗贼未平为由,拒不执行。如果是其他时期,刘光世的表现,就是有十个脑袋也被赵构砍光了。但初创时期,赵构不能这样做,因为刘光世是西北军的一面旗帜,砍了这杆旗帜,西北军便凝聚不起来。这也是刘光世敢于一而再,再而三违抗赵构诏令的原因。前文也讲过,这个时候,将帅不听诏令,其实是通病!
刘光世不出战,在忙什么呢?他在江州当地找到了祥瑞,田地里几棵枯秸秆长出来了谷穗。刘光世忙派人送入朝廷,赵构接到这个报告,哭笑不得,告诫道:“年丰收成好不缺乏食物、朝廷获得贤才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这才是祥瑞,其他的都不值得庆贺!”所以说,赵构是清醒的。许多人经常指责赵构昏庸,昏庸的人能够说出这样高水平的话吗?
佐料:《宋史.职官一》卷一百六十一有“三师、三公”的规定,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
宋朝继承唐朝的制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师、三公”是宰相、亲王、使相的附加官衔。如有特授此类官衔的,并不参与政事。
公元1112年,宋徽宗下诏:“…仍照周朝制度,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次相。”“三师、三公、三孤”为正一品。
《职官二》则有“东宫三太、东宫三少”。“东宫三太”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东宫三少”为“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东宫三太、东宫三少”为从一品。
《职官九》记载,“三师、三公”的升迁顺序并非以上“司空、司徒、太尉、太保、太傅、太师”的排列顺序升迁。而是按照“司空”升“司徒”;“司徒”升“太保”;“太保”升“太傅”;“太傅”升“太尉”;“太尉”升太师”的顺序。“检校三师、三公”升迁也是如此。
但“东宫三太、三少”则是按顺序递增的,即“太子少保”升“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升“太子少师”;“太子少师”升“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升“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师”,而“太子太师”可以升“太保”。
需要说明的是,宋朝对高级武将称呼一般都是“太尉”,这是一种尊称,并非实际获得“太尉”之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