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食记】蔗

作者: 木子罗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16:11 被阅读558次
【一知食记】蔗

对国人的传统大节,一步入立春,便开始讲究起来。当广东的街头巷尾都堆着一棵棵的甘蔗,棵棵有头有尾,蔗尾长长的,随风而动,那便是“谢灶”,送灶王爷回天上汇报工作的日子到了。

粤地讲究买甘蔗谢灶过年,人们把甘蔗用作谢灶的祭品,也要把完整的一对绿皮甘蔗买回家,摆放在大厅,寓意成双成对,有枝有叶,有头有尾,年头甜到年尾,就是要心想事成的意思。

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

甘蔗粗生,阳光充沛的地方就可以种植,十八个月就可以收成。蔗叶飘飘,蔗翠如竹,远看煞是好风景。

甘蔗长成后就好像一条条长长的竹杆,随着蔗茎的伸长,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在甘蔗生长后期就要剥去枯黄脚叶,以便增产、促熟、增糖。在湿热蔗区,打脚叶增加了蔗田的通透性, 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气根和侧芽萌发对养分的消耗,减轻鼠害和病虫危害。

当年父亲插队的地方便是甘蔗的产地,父亲的日常工作中包括每日要下蔗田打脚叶。

打蔗叶看似简单,其实苦不堪言。首先,打蔗叶的季节在酷热的夏天,蔗林里密不透风,加上蔗叶上遍布小尖毛,碰上人的皮肤,便把人扎了一身,又痒又痛,必须穿上长袖衣裤防备。但裸露的手又避免不了会被扎着,不一会儿手上便扎满密密麻麻的小尖刺,让人无法忍受。父亲常被人笑话是打十分钟蔗叶,拔半小时蔗毛,不是干活的样子。

甘蔗按用途可分为果蔗和糖蔗。 蜡蔗是糖蔗,色紫,含糖量较高,是用来制砂糖的原料,因为皮硬纤维粗,用牙撕扯不动,口感较差,只是在产区偶尔鲜食。

把甘蔗汁用火来煮,烧干后便成蔗糖,加水再煮,除去杂质之后的结晶体就是日常用的白糖。

果蔗分有绿色,易撕扯、纤维少、茎脆、汁多味美、口感好的竹蔗和口感比竹蔗松软,只适合生吃的红蔗。

以前,水果稀少,物质贫乏,甘蔗便宜,小城内外,常见人把甘蔗用牙撕扯外皮,细嚼蔗肉啖汁而食,如今此景已渐不见。但街头巷尾,卖鲜榨蔗汁的小摊却仍是随处可见。

生榨蔗汁甘甜清润,生喝时加上梨子汁,润燥清肺;加莲藕同榨汁,还可以止咳。连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旧时广东人食用甘蔗,大多爱用做甘蔗萝卜汤:把甘蔗和鲜萝卜,切碎,加水煮至萝卜烂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该法源于《山清家供》。本方取其“蔗能化酒、芦菔能化食也。”二者同用,可奏清热除烦、解酒毒和化食下气之效。用于酒食过度,烦热面赤,呕逆少食。

现在最普遍的食法是煮竹蔗茅根汤,加上红萝卜雪梨和马蹄,味道清甜,梨香蔗香混在一起,妙不可言。

其实,对甘蔗的食法,倒是赞同大医学家李时珍的见解,他说:“凡蔗榕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私以为食甘蔗当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

  • 【一知食记】蔗

    对国人的传统大节,一步入立春,便开始讲究起来。当广东的街头巷尾都堆着一棵棵的甘蔗,棵棵有头有尾,蔗尾长长的,随风而...

  • 【一知食记】苦瓜

    夏季养生,中医说,最好吃点苦。夏天炎热,我们的食欲也很差,很多人都不愿意吃饭,但是吃点带苦味的食物,能够起到增强食...

  • 【一知食记】蟹

    螃蟹肉味美、蟹黄甘香,吃蟹配上蟹八件,历来被视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易·说卦》载:“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

  • 【一知食记】藕

    在江南水乡,每到盛夏荷花开得正娇艳时,人必会到水乡一游。那时,面盆大的叶子,会密匝匝地占领了水面,碗大的荷花盛开着...

  • 【一知食记】冬瓜

    冬瓜的外形有近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体型都很大。冬瓜多汁,有百分之九十六是水分。冬瓜入馔,冬瓜盅汤是广东夏天具代表...

  • 【一知食记】啖菊

    在众多的花卉中,我对菊花是好奇的,菊花在传统上赋予的含义实在太多。 菊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

  • 【一知食记】山顶肠粉

    说到早餐,在老广的心目中,脑海首先浮现的一定会是肠粉。 清晨的广东,无论是高级的茶楼还是街头的小摊中,在薄雾般的蒸...

  • 【一知食记】吃粥

    台湾女作家蔡珠儿的《种地书》中有一文,提到:“粥真是奇妙的物质,能甜能咸,可稠可稀,亦富亦贫似饱还饥,那锅宽容模糊...

  • 【记蔗地见闻】

    蔗农挥汗喜开颜, 蔗苗奋进始见天。 风尘仆仆归来去, 何惧漫漫险山关。

  • 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蔗境”

    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蔗境”。 蔗境,典故名,典出《晉書·文苑傳·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知食记】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ot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