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
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1我于王?”
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曰:“冬则擉2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yē)3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注:
1谭:同谈。
2擉:刺。
3暍(yē):中暑。
解:
本章对比“佞人”和“正德”之人。
楚王形容尊贵而威严,对待犯罪,如同猛虎毫不宽赦。王果认为,此类帝王非佞人和正德之人不能说服他。夷节与公阅休分别是前后者的代表。夷节极其聪明,左右逢源,能周旋于人际往来而游刃有余。他能摸清楚王的冷暖癖好,进而某种程度“控制”楚王。但他这样的人,德性败坏。公阅休是山间隐士,与物和谐,与人沟通,却不失自我;有自然的感发力量,清静无为却能感染他人。“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同样是“人”,夷节和公阅休的差距太大了。王果说自己既不如公阅休,又不如夷节。不如前者,因为难以达到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不如后者,因为不够聪慧。有一个问题,夷节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吗?《庄子》有提到,世俗的君子,在道家看来是小人;世俗的小人,在道家看来是君子。不像别人伴君如伴虎,夷节能够与楚王和睦相处,不正免去杀身之祸吗?这不正符合道家对身、生的重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