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诸子百家
《道德悟》连载——第三十六章

《道德悟》连载——第三十六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6-10-14 00:09 被阅读152次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想要收敛它,一定要暂时使它扩充。想要削弱它,一定要暂时使它强大。想要废弃它,一定要暂时使它兴旺。想要夺取它,一定要暂时给予它。这就叫做隐约的聪明。柔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刚强。鱼儿不可以脱离潭水,国家的锋利兵器也不可以给别人炫耀。

前文曾多次提到老子关于辩证思想的阐释。万事万物均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所构成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即称之为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故而,正确认识矛盾,处理矛盾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关键所在。这其中的精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的辩证法。

纵观本章,老子用了大量的事例去论证,去解释辩证法之奥义。“歙张”“弱强”“废兴”“夺与”是诸多矛盾统一体中的几个代表。而“欲、固”二字的反复出现则恰好说明了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在笔者看来,此章再度阐释辩证法的目的在于为治国兴邦提供一种思想上的指导。“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要弱化的事物,其原本必然是强大的;将要废弃的事物,其原本必然是兴旺的。而这恰恰不正揭示了朝代更迭兴衰、历史沉浮的不变规律么。以古鉴今,处于飞速发展期的当代中国也必须慎之又慎,未雨绸缪,防止月盈则亏。以道为鉴、以史为鉴。今日重读千年经典的意义即在于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保障当下社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我想,这才是经典称之为经典而千年流传的真正意义所在。

而本章的最后两句,老子所阐释的又是另外一种思想。正如鱼儿不可以离开水一样,国家的兴盛也离不开权力的保障。如果抛开本章的政治目的而从更广泛的维度去剖析的话,不难发现,万事万物是均服从于这样的规律的:任何事物皆不可孤立存在。欲成事,必假于它。进一步思考,这解释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很多人也许会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品道悟道就是一个人独自居在旷野深山的孤僻之行为。远离社会,远离一切。这不得不说是偌大的错误。若讲出一件世上最能体现出整体性的事情。以笔者之愚见,便无出道之其右了。道存于万物万处。故而品道也是与万物与万人接触的过程。于水悟道,于人悟道。于一切可悟之物中悟道。悟道,实乃是应与自然,与社会接触最广的事啊。欲成事,必假于他。悟道尤为如此。试想,若品道成了与世隔绝的苦思冥想。不仅滑稽可笑,而且想破了脑袋怕是也悟不出个所以然吧。实则,整体思想与辨证思想是紧密相关的。二者均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整体思想侧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辨证思想侧重事物内部的两面性。二者犹如鹰之两翼,翱翔天宇,缺一不可。

如果以当下为原点看过去,修道实则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而道作为一种智慧,是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讲悟道、论道,绝不是哗众取宠,附庸风雅之事。其价值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精神世界的陶冶,更多的意义应在于彰显出中国本土文化、本土思想的实践性。令道从神坛上走下,融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真正成为衣食住行每一件小事,平凡事的灯塔与风向标。令人人均能感受到智慧的精义,思想的温度,精神的洗礼。我想,这也应该是国学的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三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rg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