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很常见。
场景1:孩子兴冲冲的拿着毛巾擦着桌子。湿毛巾弄的桌子上到处是水,地上也是水。妈妈看到之后,满脸怒容并且伴随着骂声。“谁让你去做这件事?帮不了忙,却都是倒忙。你看看到处都是水。让我人要重新做多少呢?你一天乖一点好吗?”大人在说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是心中第一次有了做家务的冲动,还想好好表现,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却没想到会受到如此批评?作为妈妈,对于这个批评没有放在心上,认为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也没有会伤害孩子。
孩子没第一次的劳动的失败经验,怎么会有以后的熟练的家务劳动呢?我们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怎么知道该在什么地方避免出错?没有第一次的不像样的劳动,怎么会有以后的劳动能力呢?我们有点可笑,小时候不愿意让孩子试,长大却怪孩子没有劳动意识,不爱劳动。
面对孩子第一次笨拙的动作,我们少一点生气,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宽容。并对孩子耐心的指导。只有多一点耐心,孩子的劳动教育会更加的顺利。我们害怕第一次的麻烦,伤害了孩子一颗劳动之心。
场景2:家人们吃完饭,都在一起聊天,小女孩把饭桌上的碗筷收拾了。在厨房偷偷的洗碗。她倒了很多洗洁精,水池中的水泡很多。她把餐具冼的很净,不过,厨房的地面上到处都是水,灶台上也有水,可怕的是孩子身上也弄了一身水。孩子洗完后,乐滋滋的跑去告诉还在聊天的家长。孩子想博取家人的惊喜和表扬,可是,家长看到满身水的孩子,开启了批评模式。孩子的心情一定会坏到极点。
可能,家长看到孩子洗的碗,一定内心高兴。家长习惯把孩子的错误说出,好的默默记在心中。家长认为好的说不说都存在,而且说出孩子还会骄傲。问题一定要狠狠的批评,让孩子记在心中,不再重犯。其实,无论家长这种想法对不对,孩子洗碗这件事不能批评。弄湿衣服不是孩子故意,而是一种探索过程的无心的产品。这种没有弄清楚缘由的批评,不会让孩子学到什么?或者让孩子认识到什么?而是产生错觉,认为家长的专制无理。
批评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不要冲动。回到洗碗这件事,家长一定狠狠表扬孩子,改天,慢慢教孩子去洗碗。我们要记住,表扬和批评都会积累,就像存钱产生利息。正向的肯定会让孩子积极,主动,自信。负向的反之。不要开始对孩子要求太高,允许孩子开始之前慢慢的探索,犯错误。没有开始的错误,怎么会有后面的熟练。害怕犯错误,讨厌错误,这是我们家长培养孩子过程最大的障碍。因为害怕错误而放弃让孩子尝试的机会,这是得不偿失。
场景3:
孩子是小学高年级,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能所及的家务活。孩子会以各种借口不干活。家长很苦恼,抱怨孩子不懂事,懒惰。真的是孩子的事吗?小的时候不愿意教孩子干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去试着干。等到认为该干活的时候,孩子却不干也不愿干。
家务活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从小开始培养,不要害怕惹麻烦,填乱,犯错误。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中成长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