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传篇:明明德

作者: 八月楠山 | 来源:发表于2021-05-13 18:41 被阅读0次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四声)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尚书·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说:“顾念上天赋予的光明德行。”《尚书·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话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

朱子说:“'上天的明命,就是天所以成就我,而我之所以成为有德的人。能够长久注意修养自己,那么就无时不明达天命。”

古人把 “明明德”称之为天命。古人认为,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德”,并把它发扬光大。不愧于心,不愧于上天对我们的期望,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天命。

从古至今,天下的人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官之人,一类则是平民百姓。

古人认为,不管是官场中的达官贵人,还是一届平民布衣百姓,皆应“明明德”,顺应天命而为之。

为官之人的明明德,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康盛。普通百姓的明明德,能使社会和谐,促进国家发展。

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一直都是古代读书之人,励志一生的“修身之道”。

这一重要纲领,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循的重要之道。

1、“克明德”——为官者的三字真言

古语有云:“官德隆,民得昌;官德毁,民得降。”

“官德”,狭义上说就是“为官者的德行”。“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有什么样的“官德”影响,就会有什么样的官风结果。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为官先为人。从官,一定要先树立良好的“官德”。首先是立德,其次是守德,最后是律德。这样才能,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东晋孝武帝的岳父王蕴,曾任吴兴太守之时,政绩卓越,以仁德之心,感化民众,成为了历朝历代的为官者之典范。

王蕴,违犯规定,开仓放粮

一次,境内发生灾荒,百姓朝不保夕,忍饥挨饿。王蕴下令打开粮食,赈济灾民。

当时,主簿劝他:“这样是违犯朝廷规定的,会被朝廷责罚的。大人,我们先上报朝廷,得到批准后再行实施吧!”

王蕴说:“民以食为天,逃荒的人已经有不少人饿死。如果按部就班的履行程序,等到朝廷批准后再予救济。那时,将有多少百姓魂归西天啊!如果怪罪下来,我一个人承担。”

王蕴下令立即开仓救民,百姓因此保住了性命。朝廷以违犯条规法律为由,免去了王蕴的职务。

这种不公平的责处,激起了民愤。皇上只得又颁布诏令,只给予王蕴降职处分,改任他为晋阳太守。

王蕴,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一生秉承为官的三字真言“克明德”。他在百姓受难时,能够将官位置之度外,一心救助百姓,渡过灾难。这样一位始终以民生疾苦为重,不以官位为重的好官,自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必然也会流芳百世。

2、“好德行”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出生礼

《三国志》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谓,君子应当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身心,用勤俭来养德。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古人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二是小人。我们在古人简单明了的分类中,就可以看出古人聪颖的智慧。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年龄几何;无论从事何等工作,按照人类道德标准划分,无外乎就是这两类人。

古人曾言:“百善孝为先。”

如果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曾被元代郭居敬编入《二十四孝》中的“陆绩怀橘”的故事,就一直被世人千古传诵,影响深远。

三国时期,被称为“神童”的陆绩。博学多才,以孝著称。曾著有浑天图,有《周易注》十五卷,《太玄注》十卷。

陆绩曾任郁林太守,在任期间,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任期届满,返乡之际,因为家产微薄,船轻不稳,只得将岸边的一块巨石装在船上,以便航行。

陆绩到家后,将这块巨石放在家门口。后来,这块巨石“郁林石”、“廉石”,现存放于苏州文庙内。

陆绩六岁时,跟随父亲去一大世家拜访。陆绩在做客时,吃到了味道鲜美的橘子,便拿了几个揣在怀里。临行之际,起身告辞时,怀中的橘子掉在了地上。

主人说:“陆少爷是我家贵客,为什么要把橘子藏在怀中呢?”

小陆绩忙答:“大人赠我的橘子,我吃了一个,感觉味道甜美,我想拿回家,请母亲品尝。”

在座的人听到都很感动,觉得陆绩小小年纪,能如此尽孝道,是大人所不及的。

主人对小陆绩说:“陆君有如此品德,将来必将成为国家之栋梁。”

从此,“陆绩怀橘”的故事,流传至今。陆绩故里乍浦刘家埭(dai四声),也因为被称为“怀橘里”,受后世人们的谒拜。

陆绩六岁,怀橘孝母。为官期间,俭以养德。他严于利己,用一生的“好德行”,将上天赐予他的光明品德发扬光大。

3、“德行”,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古语有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

从古至今,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位有“才”之人。“才”,一直都是我们每个人极力推崇的智慧象征。

上学时,好学生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以及同学们,众星捧月般的对待;工作时,能力强的人,能够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们的成功创业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政治上,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们,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老人们常说:365行,行行出状元。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的有才之人。皆用一己之力,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纵观古今,但凡,名垂历史,被世人流传、歌颂的有才之人,皆都有着不凡的高尚品德。

人们对他们的了解,皆始于“才”,终于“德”。人们钦佩他们的学识与才能,但人们最终皆臣服与他们“高尚德行”的人格魅力之下。

伟大领袖毛主席常说:“阳关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意思是说,深奥的乐曲,能合唱的人很少。美好的声名越盛,实际的德才常常难以相配。

毛主席经常用这句话,告诫干部应当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时刻都要注意修行自己的德行。

这句话,出自东汉大臣“李固”的《遗黄琼书》。李固用自省、自律、自修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这样一句十六字真言。

李固,少年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饱览群书,结交英贤,志在四方。曾历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太尉等职。因为提出“权去外威,政归国家,”与当朝的大将军梁冀产生间隙,被其陷害谋反,逮捕之罪,冤死狱中。

梁冀下令将李固的尸首,扔在大道之上,不许收尸。如果有谁胆敢去吊唁,罪加一等。

李固有一名弟子,名叫郭亮,刚满十五岁,带着刑具上书朝廷,要求皇上准许收敛老师的尸首,却遭到拒绝。他就回到老师李固的尸体旁,日夜守护,痛哭吊唁,申诉冤状,不肯离开。

李固的另一位学生董班,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哭吊恩师李固。最后,监守尸体的官吏被他们的师生情谊,深深感动。太后闻之,也被他们的真情打动,允许他们收敛李固的尸体。

于是,李固的两位学生,将恩师的尸体运回故里安葬。

李固一直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实现社会和谐。”

针对东汉后期的官吏腐败,李固不畏生死,尖锐地指出:“古代提拔人,有德才的人方能授予官职;现在任用人,只看重谁有钱有势……古代施政务求宽大博爱;现在官场,多以严酷出名;那些天性正直心底宽厚和而没有派系支持的人,总是受到排挤贬斥……这样,即使增多刑律条文,也没有作用。”

李固毅然决然地指出:“政令教化稍有不慎而出现差错,那是一百年也挽救不了的损失。争利之门以开,则求仁义的路就被堵塞了。”

李固的这些言论,穿越千年时空,仍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个能够被世人称颂为有仁德的人,他的修养必然是恢宏大度,他的格局必然是超出常人。

李清照曾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心苦读圣贤书的李固,以才辅德,以德为重。面对强权,李固不惜用生命去捍卫“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不惜用生命去换当朝的恶风。

李固出生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身为太尉的他,没有选择和其他大臣一样,谨言慎行,做一个众臣中的“乌合之众”。面对乱世当道,他直抒己见,誓死也要树立朝廷正气。

李固生时为人中豪杰,死后为鬼中英雄。这样的“德义”之人,必将会流传千古,受后人永世敬仰。

4、写在最后

《庄子》中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三声)”。

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澈,不掺杂污浊之物。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表面看起来像甜酒一样甘浓,实则浑浊不堪。

李固用自己的生命,坚持着“仁义治天下”的思想。李固的弟子,为了收敛恩师的尸首,不畏安危。他们之间,既是师生情,又是君子之交。

所以,与君子之交,在其落魄之际,绝对不会遭君子唾弃。在其危难之际,绝对不会遭君子遗弃。

《战国策》中曾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让自己成为一个“以德养身,以德服人”的人,才会吸引更多的“君子”成为朋友。

国家曾提出”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

全民的综合素质,以“德”为前提。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祖国的和谐和伟大复兴,我们都应该以“明明德”为己任。

相关文章

  • 读《大学》传篇:明明德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四声)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

  • 关于《大学》中的“明明德”与《老子》中的“自知者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个人都有明德,明明德就是自明其明德,人如能自明其明德便是大人,便是君子,便是圣人。所以学做大...

  • 院训简明版

    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 院训释义 “明德”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 2020-04-22

    读《大学》第二章 原文 作者:曾参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 大学摘抄

    我以前读《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篇时的摘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

  • 《大学》10:字字皆有出处——“明明德”之明

    《大学》10:字字皆有出处——“明明德”之明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 自我管理三件事(第二批第二期)

    小贴士:《大学》第3章 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①...

  • 分享经典1(17.3.8)

    《大学》开篇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光明的品德叫明德,明明德就是把你这些优点长处想明白,看明...

  • 2018-03-08

    以行践言学《四书》——《大学》篇12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

  • 2:读一读《大学》——初读三纲领

    明明德 郑玄:“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孔颖达:“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大学》传篇:明明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ex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