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88632eeac4201e8e.jpg)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受命修定法律,以严苛为原则。他们制定了“见知法”,使官吏互相监视。从此开始,汉朝用法始更严酷。
根据相关史料,张汤开始时当过长安狱吏,与周阳侯田胜交好,历任给事内史,宁成、茂陵县尉,后来当了田蚡的丞相史,又逐渐升迁到侍御史,负责审理“三王”谋反案,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授太中大夫、廷尉,并升迁为御史大夫。联合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主张严刑峻法,常以春秋大义加以修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张汤推动朝廷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汉武帝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受到御史中丞李文、丞相庄青翟的长史朱买臣的诬陷,因罪自杀。赵禹,景帝时任周亚夫丞相史,武帝时为御史、中大夫,与张汤论定律令,迁廷尉、少府,徙燕相。“见知法”,即吏知他人犯罪而不举,以故纵论处。
八月,庄稼发生螟虫害。
这一年,朝廷征召官吏和百姓中明晓政事、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由沿途各县供应饭食。
上计吏是一种官名,也简称计吏。战国时期和秦汉两朝,郡守和王国的相每年要把本郡、本国的人口、钱粮、赋税、垦田、盗贼、狱讼等计划预先送朝廷,到年终再总结汇报执行情况,执行情况的汇报本子称为“计薄”,汇报称为“上计簿”。起初郡守、王国的相亲自带计簿向朝廷汇报,后改为由郡丞、王国长吏为“使者”汇报,送“计簿”汇报的“使者”称为“上计吏”,其主汇报者称为主计吏,随从人员称“上计掾、史”,简称“计掾”或“计史”。《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吏樊显进曰……”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沿置。
淄川人公孙弘在应征的策对写道:“我听说上古尧舜那个时候,没有大力封赏尊贵的官爵,也没有丰厚的赏赐,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不推行严厉的刑罚,但百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君主作出了正直的表率,而且对百姓讲信用。到了昏暗的末代时期,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赏赐,百姓却不再劝勉行善;实行严酷的刑罚,违法犯罪的事情却不止,那是因为君主本身不正,对百姓又不讲信用。丰厚的赏赐和严酷的刑罚,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只有讲信用才能做到。所以,根据人的才能委任官职,则各司其职;抛弃无用的虚言,则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则可以减少百姓的赋税;不干扰民时不妨害民力,则百姓富裕;有德的人得到任用,无德的人被斥退,则朝廷有尊严;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级,则群臣明退让;刑罪相当,则犯罪止;赏贤相符,则臣子尽心。这八条,是治国理政之根本。老百姓啊,只要有营生干就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懂得礼义就不会有暴力,君主爱护他们就会拥戴君主,这是治国理政的当务之急。百姓是愿意遵守礼义的,只要再用奖赏和刑罚来辅助推行礼义,百姓就不会违法犯罪了。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带动,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百姓就愿意配合,所以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相应。所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稻谷生发,红草萌生,山岭不秃,湖泊不涸,这是天地和合的最佳状态。”
当时参加策对的有一百多人,太常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提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召。
齐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公孙弘斜着眼睛不敢正视辕固,辕固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一定要端正态度,依据儒学谈论国事,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世俗!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辕固就以年老为名回老家了。
当时,巴、蜀等四郡正在开山凿路,打通通往西南夷的通道,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道路没有打通,士兵因疲惫饥饿、炎热潮湿而死的人很多,加上西南夷多次反叛,还得调集军队去平叛,军费开支以万万计却不见成效。武帝很担忧,下诏派公孙弘前去巡视。公孙弘返京后极力批评西南夷没有什么用,武帝不听。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把事情的原委尽量说出来,让武帝自己抉择,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府公务,又懂儒学道理,因此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
公孙弘奏事,武帝有不同意见时,他从不在朝廷上争辩。公孙弘常与汲黯请求单独晋见,一般都是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量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但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放弃原来商定的意见,以迎合武帝。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真是狡诈不诚实!开始和我们一起商定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