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有一种东西浑然形成,先于天地之前出生。寂静寂寥,始终独立存在且没有什么改变,周而复始不会疲惫衰竭,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说它是道。勉强命名它为大。大就是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就是及其深远,深远就是返回到了自己本身。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存在四个大,人居于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被老子“不知其名而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者”即为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此乃万物之根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生生不息,是一切事物成长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道造就万物,为万物之本。道之规律被万物奉为准则践行。这是何等的功业,又是何等的气魄!那么,道所以成就其伟大,所以应令人时刻对其心怀敬畏的原因在何呢?以笔者愚见,“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始终独立存在且没有什么改变,周而复始不会疲惫衰竭。试问,天地万物有何是可以不依靠他物而存在的呢?似乎不存在。诚然,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任何事物都无法摆脱其他事物的影响亦或说脱离其他事物的帮助而独立存在发展。自然事物如此,人亦如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均是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真的能够做到摆脱他人而完全独立存在吗?自是不能。列举最为简单的一个例子:笔者作此《道德悟》,若无老子所著《道德经》、学术前辈所写的参考书籍,以及负责生产笔和纸的人们,这书又如何写呢?由是观之,由自然之物及人,无一可做到独立。从一个角度,这是联系的普遍存在性。但反而观之,无法独立,有所依赖,亦是一种羁绊和枷锁。尤是人们对于名与利的依赖,更是这世上最为沉重的镣铐。故而,道之独立而不改之境,便显得极度令人歆羡了。无形之道,从未受有形之物之束缚。遗世独立,飘然若仙。无欲无求,故成其大。自然,我们作为万物之一,是永远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但终生对其心向往之并竭力向其靠拢亦是获益匪浅的一件乐事。

再来谈“周行而不殆”。道的运行,是周而复始而不会衰竭的。道可为天下之母,缘由即在于道可恒久滋养万物的强大续航之力。不殆,代表的是一种恒定、稳定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能够做到不为外物所扰。我们常讲要从《道德经》中学习一颗质朴、平常的心。但这样的质朴又可维持多久呢?是否如道一般有着极其强大的续航能力。换句话说,我们的质朴平常之心是否可以做到为自身母呢?这便又是需要从道中请教和学习的了。周而复行,永久不殆。凭借的是独立而不改,不为外物所累;不忘初心,不失本真。故能成其大。
赘述种种,旨在讲明,道在老子的眼中是伟大的。老子之所以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道之伟大,目的即在于告诫世人应时刻对道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于老子这样极富智慧的人尚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是一种谦逊,更是一种自知之明。正所谓自知者明,不自知者晦。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这会帮助你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定位的恰当与否,其尺度是极难拿捏的。姑且先看看老子在《道德经》中为我们做出的范例:
首先,尽管老子推崇自然,尊崇道法,但却并没有因此将人的地位贬黜到一个较低的层次。相反,老子将人与天、地、道并列在一起,称四者为“大”。“而人居其一焉”这便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正如前文所讲,老子并没有将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视其为自然的附庸与奴隶;而是认为在某些方面,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同一的。但老子立刻就用接下来的一段话遏止了人可能由此产生的盲目自大的狂妄想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管人地天道四者均大,但在人之上是有所制约有所约束的。人的行为不可以随心所欲,而须效法一定的准则。胡作非为,肆意妄为,必然会遭到道的惩罚。“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上可知,老子对人的定位是恰当的,精准的,智慧的。既不卑躬屈膝,亦不妄自尊大。第二段短短三句话,体现出的又是道法之精妙:辩证。如何在动态的变化中找到使正反双方平衡的度,实乃道之玄妙、精华之所在。
网友评论